Lisa老师每日分享 2020年11月合辑 (2020.11)

2020-12-05 15:26:56 820 Lisa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1.1

简体版(编辑:胡勃):

2020.11.1 第一

和别人争执的时候,已经失了慈悲心,而是跟了你的傲慢,偏见,我对,你错的错误见解,起了嗔心

当下心的取相是种了不善的因,和她人结了恶缘,是最不值得的心迷失了,你的所有坐禅功夫,在当下示现出来的,是你心的脆弱和无能为力要知道,心在那,起嗔心的原因,是什么?,你有在觉知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吗?

在平时生活上,禅坐功夫做得好,心的质素会提升,行者在逐渐向内深入的过程中,尽管发现许多虚幻的假我被层层破除,但内心深处,似乎还有个自我在作用着行者会觉察到心的力量真的很大,大到所有的一切都是心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自我会执着你的想法,死执不放禅修者会有这种体验

另外则是朝外追寻外在的事物,人境因此,平时也要观到心自己的心灵素质,取决于你的平时练习坐禅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很重要因此必须破除对我的错觉与执着,才可能从轮回中解脱只是,这样的觉悟,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呢?即使你平时听了很多人讲无我,心里也不见得彻底明白,自己常常还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在说话?

2020.11.1 第二条

有时,懂得如何避开问题的人,胜过知道怎样解决问题的人

当你不知道怎样办的时候,请选择随顺因缘,也许这就是最好的选择水常常被看作自然和智慧的显现,虽柔弱,能穿岩破石,以惊人的力量破除障碍上善若水,智者称它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就是它面对任何状况都能够顺其自然的本性吧因此,坐禅也是一样,你到那,就是那,不入批判,好或不好,你只是路过,看风景而已河流入海,不会一直是笔直的,顺其本然,我们在太平日子所辛勤耕耘的,便是积聚桑田时至的力量。

 

2020.11.1 第

  

看清楚自己的妄念之后,能转化的转化,须清理断除的就清理

断除是条长远的路如果不认真看待这些妄念,它会障碍你的修行只要尽力,用心,用方法,应该有能力去应对,不会束手无策的只是有时自己不太愿意用功去看待妄念,反而再制做故事在用功的过程中,能渐渐懂得处理自己的问题,才是进步

因此不用怕它出来,而要去观察它,再运用一些知见或方法来调整它,日日修缮自己的心先思而后行,如果心容易起嗔,当生起嗔心时,心数六秒再看你的心,有否熄灭或减少。专心念住而生活,过着你的每一天。

 

2020.11.1 第四条

 

不要怕妄念跑出来,那些一打坐就会出现的妄念,清理的方法就是不理它只要守住方法,直到它消失为止,因为这些都是很粗显的烦恼,是意识很表层的作用,只要放下,不理它就可以了

等进入比较深细的烦恼,才须用心地观察它如果法义掌握得准确,清楚,可以用无常,苦,无我的道理来观一切。也就是观一切法或这些现象的本性,直透进去,然后把它切掉,那是最理想的如果还未有这种能力的,也无関系,就只是看着它因此,新同修只要尽力即可,妄念会渐渐减少在坐禅必须经过的阶段,洁身自爱的人,应该守护自己的心智者先修持自己的心,依法而行,能调心入慧

善于行动者,必能到达目标。

 

繁体原文:

 

2020.11.1 第一

 

當妳和别人争執的時候,巳經失了慈悲心,而是跟了你的傲慢,偏見,我对,你錯的錯誤見解,起了嗔心,當下心的取相是种了不善的因,和她人结了惡缘,是最不值得的,心迷失了,你的所有坐禅功夫,在當下示現出來的,是你心的脆弱和無能為力,要知道,心在那,起嗔心的原因,是什麼?,你有在覺知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嗎?在平時生活上,禅坐功夫做得好,心的質素会提升,行者在逐漸向內深入的过程中,儘管發現許多虚幻的假我巳被層層破除,但內心深處,似乎還有個自我在作用著,行者会覺察到心的力量真的很大,大'到所有的一切都是心所顯現出來的,所以自我会執著你的想法,死執不放,禅修者会有这種体驗,另外則是朝外追尋外在的事物,人境,因此,平時也要觀到心,自巳的心靈素質,取决於你的平時練習坐禅的心態和正確的方法很重要了,因此必須破除对我的錯覺与執著,才可能從輪迴中解脱,只是,这样的覺悟,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呢?即使你平時聽了很多人講無我,心里郤也不見得徹底明白,自巳常常還有一個內在的自我在說話?

2020.11.1 第

 

有時,懂得如何避開問題的人,胜过知道怎樣解決問題的人,當你不知道怎樣办的時候,請選擇随順因缘,也許这就是最好的选擇,水常常被看作自然和智慧的显現,虽柔弱,能穿岩破石,以惊人的力量破除障礙,上善若水,智者称它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就是它面對任何狀況都能夠順其自然的本性吧,因此,坐禅也是一样,你到那,就是那,不入批判,好或不好,你只是路過,看風景而已,河流入海,不会一直是笔直的,順其本然,我們在太平日子所辛勤耕耘的,便是積聚桑田時至的力量。

 

2020.11.1 第

 

看清楚自己的妄念之後,能轉化的轉化,須清理斷除的就清理,斷除是條長遠的路,如果不認真看待这些妄念,它会障礙你的修行,只要盡力,用心,用方法,應該有能力去應對,不会束手无策的,只是有時自己不太願意用功去看待妄念,反而再制做故事,在用功的过程中,能漸漸懂得處理自己的問題,才是進步,因此不用怕它出來,而要去觀察它,再運用一些知見或方法來調整它,日日修繕自巳的心,先思而後行,如果心容易起嗔,當生起嗔心時,心數六秒再看你的心,有否熄滅或减少。專心念住而生活,过著你的每一天。

 

2020.11.1 第四条

 

不要怕妄念跑出來,那些一打坐就会出現的妄念,清理的方法就是不理它,只要守住方法,直到它消失為止,因為这些都是很粗显的煩惱,是意識很表層的作用,只要放下,不理它就可以了,等進入比較深細的煩惱,才須用心地觀察它,如果法義掌握得準確,清楚,可以用無常,苦,無我的道理來觀一也就是觀一切法或这些現象的本性,直透進去,然後把它切掉,那是最理想的,如果還未有这種能力的,也无関係,就只是看著它,因此,新同修只要盡力即可,妄念会漸漸减少,在坐禅必須經过的階段,潔身自爱的人,應該守護自巳的心,智者先修持自己的心,依法而行,能調心入慧,善於行動者,必能到達目標。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1.2)

简体版(编辑:觀):

第一条

为什么一张白纸的人最容易修啊,因为这个人比较简单,修行本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困难?因为人心复杂了,简单的事情不相信,觉得复杂才对。用心用错了,专注在执取上错了,态度错了,看自己看错了,因为没有在觉知上了。

觉知是心,是心解脱,化整为零,觉察触,觉察你的感受,平时在生活上觉察你的行为,你的心有否安住有正念?把时间用来评断别人,或你对自己不满足。自己的一天是痛苦的一天,不必要的争执与评论,只不过是我们旧有的积习,因为习惯了心喜欢修理别人,要看到自己的心,改正修善才是修行。

 

第二条

为什么观呼吸非常重要,当你觉知到呼吸的每一下来培养正定,止和观平衡的发展。当你进入深定的时候,就可以观法,观心所缘的法尘是无我的,即观法无我。

观每一个念头都是一个组合的作用,都是无常的。你把心的生灭观得非常细,就可以看到它组合的作用,每一个认识的作用生起来,都包含了种种心识。

意识的作用,是一些心所法组合起来的作用,这样剖析到最后,会发现没有一个中心,也没有一个不变的作用。例如,一棵芭蕉树,你一层一层剥它的树皮,剥到最后,看到它没有一个中心,就会明白无我的道理。

 

第三条

只有自己的体验,才是最真实的经验和过程,别人的体验,你永远无法知道和感受。自己的感受和痛苦,印象和痕迹你才会刻骨铭心。例如病苦或面对死亡的一刻,才知道你的心,有无力量和领悟。

自己亲身的体证,你才会如实知,自然诸法,诸如五蕴,对于陷于迷惑之人是毒药,但是对于一个真正地,如实地了知五蕴与自然诸法的人而言,不会被它们伤害,而是透过不断持续地练习而获益。

这就像一处长满多刺灌木的地方,它们对不知自己身处何种地方和陷入此纠缠的人而言可能是危险的,然而对于完全了知它们的人来说,能够利用它们变成一块建地的篱笆或界线,因而以适当的方式从它们那儿获益。

因此,修习者必须善巧地用正念应对和五蕴及自然诸法的看清与关联。甚至能够完全地将它们自心中砍除,体验完全的寂静。

 

第四条

是的,当你在密集前生病,那是障碍你的修行,在密集后生病,是清冼你的恶业。但是一定要持续下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你会有意想不到的突破,和更加稳定、纯熟的技巧。

是自然而至的,不用担心或忧虑,身心都是无常性的,变化的,才会体证实相,当你体证无我、见法、迈向道才是目标和见地——解脱。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為什麼一張白字的人最容易修啊,因為这個人比較簡單,修行本來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困難?因為人心複雜了,簡單的事情不相信,覺得複雜才對,用心用錯了,專注在執取上錯了,態度錯了,看自已看錯了,因為冇在覺知上了,覺知是心,是心解脱,化整為零,覺察觸,覺察你的感受,平時在生活上覺察你的行為,你的心有否安住有正念。把時間用來評断別人,或你对自已不滿足,自巳的一天是痛苦的一天,不必要的爭執与評論,只不过是我們舊有的積習,因為習慣了心喜歡修理别人,要看到自巳的心,改正修善才是修行。

 

第二条

為什麼觀呼吸非常重要,當你覺知到呼吸的每一下來培養正定,止和觀平衡的發展,當你進入定力的時候·就可以觀法,觀心所緣的法塵是無我的,即觀法無我,觀每一個念頭都是一個組合的作用,都是無常的,你把心的生灭觀得非常細,就可以看到它組合的作用,每一個認識的作用生起來,都包含了種種心識,意識的作用,是一些心所法組合起來的作用,这样剖析到最後,会發現沒有一個中心,也沒有一個不变的作用,例如,一棵芭蕉树,你一層一層剝它的树皮,剝到最後,看到它沒有一個中心,就会明白無我的道理,

 

第三条

只有自巳的体驗,才是最真實的經驗和过程,别人的体驗,你永遠無法知道和感受,自已的感受和痛苦,印象和痕跡你才会刻骨銘心,例如病苦和面對死亡的一刻,才知道你'的心,有無力量和領悟,自己親身的体証,你才会如實知,自然諸法,諸如五蕴,对於陷於迷惑之人是毒藥,但是对於一個真正地,如實地了知五蕴与自然諸法的人而言,不会為它們傷害,而是透过不断持續地練習而獲益。这就像一處長滿多刺灌木的地方,它們对不知自已身處何種地方和䧟入此纠纒的人而言可能是危險的,然而对於完全了知它們的人來說,能夠利用它們变成一塊建地的籬笆或界線,因而以適當的方式從它們那兒獲益。因此,修習者必須善巧地用正念應对和五蕴及自然諸法的看清与関連。甚至能夠完全地將它們自心中砍除,体驗完全的寂靜。

 

第四条

是的,當你密集前、生病,是障礙你修行,在密集後生病,是清冼你的惡業,但是一定要持續下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你会有意想不到的特破,和更加稳定,纯熟的技巧会提升,是自然而至的,不用担心或憂慮,身心都是無常性的,变化的,才會体证實相,當你体证無我,見法,邁向道才是目標和見地……解脱

 

 


注:简体化使用微信或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3)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1.3)

简体版(编辑:觀):

第一条

为什么我们必须要认识或了解五蕴?因为有色身才可以修行,也是佛陀为什么说人身难得了。因为五蕴是见取和爱取的目标,理解这句话很重要,因为有身体,我们错误地把身体当作是一个自我,没有身体的话,我们怎么可能有身体是自我的见解?

因此,色蕴成为见取的目标,当自己执取身体自我的时候,同时会执取是我的、我所有,这是见取,我们坚持这个看法,彷佛我们的生命当体是依存于它,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恶性楯环和轮迥就这样启动。由身体引起见取,而见取招感身体,其他四蕴,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执取五蕴,我见就生起了,如果我们说是因为执取身和心,即身是色心是名,由于执取,我见生起,即是我的、我所有、我是、我能……生起,因此,“有我”这样的见解。

为什么我们要修习住于四念处?身、受、心、法要透过色身来体验,如实的了解身体的构造,为什么身心无一个人相同?和面孔一样啊。是什么原因而产生色身?原因有四:业力、识、时节温度和营养。身体是四大构成,也可以说是地、水、火、风所形成,四大也是身体的本质。

 

第二条

痛苦之轮开始转动的方式:若无明生起,习性反应就发生(无明缘行);若习性反应生起,心识就生起(行缘识);若心识生起,心和身就生起(识缘名色);若心和身就生起,六根就形成(名色缘六处);若六根生起,接触就发生(六根缘触);若接触生起,感受就发生(触缘受);若感受生起,贪爱、嗔恨就产生(受缘爱);若贪爱、嗔恨生起,执取就产生(爱缘取);若执取生起,未来的存有就形成(取缘有);若未来的存有就形成,生就开始(有缘生);若有了生,就有老、死、愁、叹伤、身心之苦、忧以及恼(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如是大苦蕴聚生起了。

    就是这因果链——缘起毒瘾法则——将我们带到目前存在的状态,并且面对一个有苦的未来。

    这就是真相:痛苦始于对自己本身的实相无知、对所谓的“我”的这个现象的愚昧无知。而苦的下一个起因,就是心的习性反应。我们被无明所蒙蔽而累积贪爱、嗔恨反应;盲目反应发展为执取,导致种种的不愉快。这种盲目反应的习惯就是“业”,塑造了我们的未来。而习性反应之所以生起,是由于对自己本身性质的无知。无知、贪爱和嗔恨是生命中所有痛苦的三大根源。

    离苦之道每一件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若因缘灭,则结果亦灭。这么一来,可以将苦升起的过程逆转。:若根除无明,并将其完全止息,习性反应就止息(无明灭则行灭);若习性反应止息了,心识就止息了(行灭则识灭);若心识止息了,心和身就止息了(识灭则名色灭);若心和身止息了,六根就止息了(名色灭则六处灭);若六根止息了,接触就止息了(六处灭则触灭);若接触止息了,感受就止息了(触灭则受灭);若感受止息了,贪爱、嗔恨就止息了(受灭则爱灭);若贪爱、嗔恨就止息了,执取就止息了(爱灭则取灭);若执取止息了,未来的存有就止息了(取灭则有灭);若未来的存有止息了,生就止息。了(有灭则生灭);若生止息了,老、死、愁、叹、身心之苦、忧以及恼就止息了(生灭则老、死、愁、叹、苦、忧、恼灭);如是大苦蕴聚止息了。

如果我们不再有无明,就不再有盲目的习性反应,也不会有随之而来的各种痛苦。而一旦不再有痛苦,我们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快乐。痛苦之轮就转成解脱之轮。

 

第三条

根本作意是最省力气的,因为颠倒作意更用力!

刚开始注意总要用点力,站着、说话、听人家讲话通通要用力,否则就听不到别人讲什么。相对于颠倒作意——即妄想,根本作意则很省力,在讲话或听别人说话时,只注意声音的波浪,这叫腾云驾雾,乘风破浪,你是坐在无常的上面。

一般人不能把说话的声浪当作自然的风,让它流过去,硬要抓住它的意思,以境为实,不知一切境都是众生的取相沉淀,这样就容易起烦恼,其实很多话都没有啥意思,对方只是喜欢讲而已,微笑也是用力,只是比皱眉头更省力。

因此,修习者如果修行得正确,日子有功,根本作意会自然生起,心能用智慧的原因了,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够往内支配我们的,我们就得自在。

 

第四条

我们应该依靠自己清净的本性,智慧的洞见,转变错误的念头。如实现,要放弃自己的成见,修自己的心,不是修别人的心,把自己贪嗔痴,颠倒妄想,执着倒掉,智慧才能增长和洞察。

人生就是一次觉悟的旅程,平时也一样,用平和而不带成见的心态面对一切,不应因为执着而失去了对生命的敏锐知洞察力。佛说,如实现,指只有开放而包容的觉知力,才能体会生命本来的意义,放松和保持警觉。

自己能自在地当下安住,如果你照顾好每一个当下,就照顾好所有的时候。当我们的心打开了,我们就会明白,我们正属于当下这里,今天要做的事,念住呼吸,法就在那里。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為什麼我們必須要認識或了解,五蕴?,因為有色身才可以修行,也是佛陀為什麼說,人身難得了,因為五蕴是見取和愛取的目標,理解这句話很重要,因為有身体,我們錯誤地把身体当作是一個自我,沒有身体的話,我們怎麼可能有身体是自我的見解?,因此,色蕴成為見取的目標,当自巳執取身体自我的時候,同時会執取是我的,我所有,这是見取,我們堅持这個看法,彷彿我們的生命当体是依存于它,而事實上也是如此,恶性楯环和輪迥就这样启動,由身体引起見取,而見取招感身体,其他四蕴,受想行識也是如此,執取五蕴,我見就生起了,如果我們說是因為執取身和心,即身是色心是名,由于執取,我見生起,即是我的,我所有,我是,我能,生起,因此,有我,这样的見解,為什麼我們要修習,住于四念處啊?/身,受,,心,法要透过色身,來体驗,如實的了解,身体的構造,為什麼身心無一個人相同,和面孔一样啊?是什麼原因而產生色身啊?原因有四,業力,識,時節温度和營養,身体是四大構成,也可以說,地,水,火,風所形成,四大也是身体的本質

 

第二条

痛苦之轮开始转动的方式:若无明生起,习性反应就发生(无明缘行);若习性反应生起,心识就生起(行缘识);若心识生起,心和身就生起(识缘名色);若心和身就生起,六根就形成(名色缘六处);若六根生起,接触就发生(六根缘触);若接触生起,感受就发生(触缘受);若感受生起,贪爱、嗔恨就产生(受缘爱);若贪爱、嗔恨生起,执取就产生(爱缘取);若执取生起,未来的存有就形成(取缘有);若未来的存有就形成,生就开始(有缘生);若有了生,就有老、死、愁、叹伤、身心之苦、忧以及恼(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如是大苦蕴聚生起了。

 

    就是这因果链——缘起毒瘾法则——将我们带到目前存在的状态,并且面对一个有苦的未来。

 

    这就是真相:痛苦始于对自己本身的实相无知、对所谓的“我”的这个现象的愚昧无知。而苦的下一个起因,就是心的习性反应。我们被无明所蒙蔽而累积贪爱、嗔恨反应;盲目反应发展为执取,导致种种的不愉快。这种盲目反应的习惯就是“业”,塑造了我们的未来。而习性反应之所以生起,是由于对自己本身性质的无知。无知、贪爱和嗔恨是生命中所有痛苦的三大根源。

 

    离苦之道每一件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若因缘灭,则结果亦灭。这么一来,可以将苦升起的过程逆转。:若根除无明,并将其完全止息,习性反应就止息(无明灭则行灭);若习性反应止息了,心识就止息了(行灭则识灭);若心识止息了,心和身就止息了(识灭则名色灭);若心和身止息了,六根就止息了(名色灭则六处灭);若六根止息了,接触就止息了(六处灭则触灭);若接触止息了,感受就止息了(触灭则受灭);若感受止息了,贪爱、嗔恨就止息了(受灭则爱灭);若贪爱、嗔恨就止息了,执取就止息了(爱灭则取灭);若执取止息了,未来的存有就止息了(取灭则有灭);若未来的存有止息了,生就止息。了(有灭则生灭);若生止息了,老、死、愁、叹、身心之苦、忧以及恼就止息了(生灭则老、死、愁、叹、苦、忧、恼灭);如是大苦蕴聚止息了。

 

    如果我们不再有无明,就不再有盲目的习性反应,也不会有随之而来的各种痛苦。而一旦不再有痛苦,我们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快乐。痛苦之轮就转成解脱之轮。

 

第三条

根本作意是最省力氣的,因為颠倒作意更用力,剛開始注意總要用点力,站著,說話,聽人家講話通通要用力,否則就聽不到別人講怎麼,相對於顛倒作意,即妄想、根本作意則很省力,在講話或聽别人說話時,只注意声音的波浪,这叫騰雲駕霧,乘風破浪,你是坐在無常的上面,一般人不能把说話的声浪當作自然的風,讓它流過去,硬要抓住它的意思,以境為實,不知一切境都是眾生的取相沈澱,这样就容易起煩惱,其實很多話都冇啥意思,對方只是喜歡講而已,微笑也是用力,只是比皺眉頭更省力,因此,修習者如果修行得正確,日子有功,根本作意会自然生起,心能用智慧的原因了,除了我們自巳,沒有任何其他人能夠往內支配我們的,我們就得自在。

 

第四条

我們應該依靠自已清净的本性,智慧的洞見,轉变錯誤的念頭,如實現,要放棄自己的成見,修自已的心,不是修别人的心,把自巳貪嗔痴,顛倒妄想,執著倒掉,智慧才能增長和洞察,人生就是一次覺悟的旅程,平時也一样,用平和而不带成見的心態面对一切,不應因為執著而失去了对生命的敏銳知洞察力,佛說,如實現,指只有開放而包容的覺知力,才能体会生命本來的意義,放鬆和保持警覺。自已能自在地當下安住,如果你照顧好每一個當下,就照顧好所有的時候。當我們的心打開了,我們就会明白,我們正屬於當下这裡,今天要做的事,念住呼吸,法就在那。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繁体转简体”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4)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1.4)

简体版(编辑:萱):

第一条

业力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现在

我们刚从母胎生下来的色身,即四大,是前世业所产生的。过去的业使得人们的五官有的庄严端正,有的庸俗不雅,有的健康,有的五官不全,有的多病。

这一世我們也在不断造业,这个业也在不断产生新的四大。因此,你的上半生,也在影响着你的下半生,有修行和不修行也一样。因为很多新同修,所以重复的讲身心五蕴,是希望新同修知道,为什么要修习坐禅。

禅修是要透过色身往內看,只有身心五蕴才是你修习的目标,不执取,放下和舍。修行是如实的,做自己的老师和修正行为,身口意业,都是由你自己负责。

修习者应该朝向你主要的障礙或执着的这个相反方向

如果你对自己很诚实,你可以很容易就辨识这些的。清楚地探究和观照以克服这些障礙,永不停歇。

 

第二条

色蕴,为什么称之为色,因为身体会被破坏。受天气的气候、疾病、食物营养,业力所影响。例如,天气寒冷,皮肤会干裂,热带气候。因为每一个色聚中的火界过多,皮肤会发热或晒红。色是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风所组成。

由四大又衍生出二十四种所做色,如眼、耳、鼻、舌、身、颜色、气味、味道、营养等,所有这些都称为所造色。即源于四大所衍生出的色法,心或意识也可产生四大,称为心生色。当你有走的念头、欲走的念头会产生四大,尤其是四大里的风大推动你的身体前进。

善心和不善心也会影响到身体的四大,如果你的心是处在善的状态。例如有慈悲喜舍心,那么善心会产生健康的四大,令身体精力充沛、喜悦没有情绪。反之,如果起嗔貪之心,四大会失调。尤其是身体上的火会过旺,火大过旺,风大推动身体的行为,会伤害自己和别人。

烦躁的情绪,身口意业都是不善的,而产生恶业。这个你自己就可以验证,这就是心是怎样产生四大,进而影响体內的四大。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自己更应该时刻培养善心所。自利利他,让身心都健康并迈向道。

因此,每天你最应该做的是培养善行,恐惧是路慈悲也是路。你要向那個方向?除了我们自己,沒有人可以支配自己。活得有智慧的人,对疾病,对死亡也不会惧怕。色身的火也好,风也好都无法抹去我们善业与好的行为。

 

第三条

心离,心离就是当下把五盖转化成慈悲喜舍。当下六根触境就选择慈悲喜舍,看到彼此的苦。看彼此的冲动在升起、消失,即见苦受是苦,见一切受是苦。行蕴即有行为的苦,不要再增加苦。了知苦无你我分別,一心一意只为了灭苦,离苦恼。

这是断身见的关键,主要靠慈悲作意,不忍再添苦。慈悲喜舍心令五盖不能立足,证初果要先断身见。

 

第四条

整个佛教的修行可以总结在一句话中,无有执取。

智慧不是我们可以抓取的什么,简单地让执取不存在,智慧就能流动。有许多好的修习方法,重要的是,你要以信心和尽全力精进将你自己投入到你自己的修习上。那么你自己会知道结果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本质与体验,要了解自己的习性,投入禅修多少时间和精力,也是取决于自己的秉性。对于一些易怒的人而言,慈心是开始的一个好方法,对于那些过度在意周遭的人,并不关心他们自己的修行人而言,舍心是好的方法。在选择禅修方法上,有许多因素可以用来考虑,禅修事实上是一种生活方式,要用技巧方法选择适合你自己的禅修方法。

在群里很多人不是修宣隆禅修法的,如果你选择终究要导向內观的任何基本的佛教修习方法,而且真挚地修习,你都不可能走错。真正自由的人是自律有戒

 

第五条

证初果是断身见、疑见、戒禁取见。你到哪就是哪,不要欺骗你自己的心。修行是自己的身见断,不是別人对你有什么看法。如是的在如实的知。因此,你在禅坐里,不要再制造身见、我见、我是、我能和是我的,没什么是你的,有的只是你所制造的业。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業力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現在。我們剛從母胎生下來的色身,即四大,是前世業所產生的。过去的業使得人們的五官有的庄严端正,有的庸俗不雅,有的健康,有的五官不全,有的多病。这一世我們也在不断做業,这個業也在不断產生新的四大。因此,你的上半生,也在影响著你的下半生,有修行和不修行也一样。因此,因為很多新同修,所以重覆的再講,身心五蕴。希望新同修知道,為什麼修習坐禅。是要透过色身,往內看,只有身心五蕴才是你修習的目標,不執取,放下和捨。修行是如實的,做自己的老師和修正行為。身口意業,都是由你自巳負責。修習者應該朝向你主要的障礙或執著的这個相反方向。如果你对自巳很誠實,你可以很容易就辨識这些的。清楚地探究和觀照以克服这些障礙,永不得歇。

 

第二条

色蕴,为什麼稱之為色,因為身体会被破壞,受天氣的氣候、疾病、食物營養、業力所影响。例如,天氣寒冷,皮膚会干裂。熱带氣候,因為每一個色聚中的火界过多,皮膚会發熱或晒紅。色是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風所組成。由四大又衍生出二十四种所做色,如眼、耳、鼻、舌、身、顏色、氣味、味道、營養等,所有这些都稱為所造色,即源于四大所衍生出的色法。心或意識也可產生四大,稱為心生色。当你有走的念頭,欲走的念頭会產生四大,尤其是四大里的风大推動你的身体前進。善心和不善心也会影响到身体的四大,如果你的心是處在善的狀態。例如有慈悲喜捨心,那麽善心会產生健康的四大,令身体精力充沛,喜悦冇情緒。反之,如果起嗔貪之心,四大会失調,尤其是身体上的火会过旺,火大过旺,風大推動身体的行為,会傷害自巳和别人,煩躁情緒,身口意業都是不善的。而產生惡業,这個你自己就可以驗証,这就是心是怎樣產生四大,進而影响体內的四大。既然明白了这個道理,自己更應該時刻培養善心所,自利利他,身心都健康和邁向道。因此,每天你最應該做的,培養善行,恐懼是路,慈悲也是路,你要向那個方向?除了我們自巳,沒有人可以支配自巳。活得有智慧的人,对疾病,对死亡也不会懼怕,色身的火也好,風也好都無法抹去我們善業与好的行為。

 

第三条

再來說心離,心離就是當下把五蓋轉化成慈悲喜捨。當下六根觸境就選擇慈悲喜捨,看到彼此的苦。看彼此的衝動在昇起,在消失,即見苦受是苦,見一切受是苦。行蕴即有行為的苦,不要再增加苦,了知苦無你我分別,一心一意只為了滅苦。離苦惱,这是斷身見的関鍵,主要靠慈悲作意,不忍再添苦。慈悲喜捨心令五蓋不能立足,証初果要先斷身見。

 

第四条

整個佛教的修行可以总结在一句話中,無有執取。智慧不是我們可以抓取的怎麼,簡單地讓執取不存在,智慧就能流動。有許多好的修習方法,重要的是,你要以信心和盡全力精進將你自巳投入到你自巳的修習上。那麽你自巳会知道結果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本質与体驗,要了解自巳的習性,投入禅修多少時間和精力,也是取决於自巳的稟性。对於一些易怒的人而言,慈心是開始的一個好方法。对於那些过度在意周遭的人,郤不関心他們自已的修行人而言,捨心是好的方法。在選擇禅修方法上,有許多因素可以用來考慮。禅修事實上是一種生活方式,要用技巧方法,適合你自巳的。在羣里很多人不是修宣隆禅修法的,如果你選擇终究要導向內觀的任何基本的佛教的修習方法。而且真摰地修習,你都不可能走錯。真正自由的人是自律有戒。

 

第五条

因此,証初果,是斷身見。疑結,戒禁取見,你到那,就是那,不要欺騙你自己的心,修行是自巳的身見断,不是別人对你有什麼看法,如是的在,如實的知。因此,你在禅坐里,不要再制做身見、我見、我是、我能和是我的,無什麼是你的,有的只是你所制做的業。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5)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1.5)

简体版(编辑:萱)

第一条

修习禅的行者分两种人,如果他们是认真而热诚的人,他们自己会自律、自觉的练习而且会持续下去,努力不懈。但这类认真而热诚的人比较少,可能只有百分之五或更少。对于那些不是很认真或自律的行者,尤其是五力不平衡和需要亲近老师的人,只能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增强他们的禅修练习,才对他们有帮助和激励。

至于比较有经验的行者或持续坚持禅修的人,他们的修行路自然会深化。而那些不那么自律的,即使有经验,也需要群体与共修,通过共修培养纪律和精进,将会帮助他们突破内在的阻力,直到他们了知了真实的法。

那么,无论是单独禅修或群体共修,他们的修行都将无障碍地开出美丽的花朵。当然,对于那些准备好的人,严格密集的禅修是极为有用的,因为在禅修营里与外界隔离,禅修者能够快些发展出强大的定和明晰的观。因此,每年给自己十天或一个月,或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密集地禅修。

我们针对密集禅修与平常的禅修生活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观照身和心当中的变化,回到观和放下、舍下,这是所有佛法的目标。清楚知道自己是那一种人,每一件事有开始,就有个結束。能够正视这个事实的存在,一切都会好的。禅修就是带著一颗接受的心去倾听,你内在发生的一切。

 

第二条

如果你知道了自己是哪类人但不去修,戒定慧是不会生起的,因为书本或别人言语中得来的知识,只是知识而已,只是学问而已,不是修行的层次。修行可以导向开悟,但不是那么容易。佛陀说,一切法皆由因而生,因缘生因缘灭,我们应当致力完满因和缘,如果自己都未熄灭烦恼,如何可以帮助別人?自己尚且不能自救,如何去慈悲别人。例如,自己先学会游泳,才能下去救人。要有实修的体验。

业力是你无法避开的某些业行产生,凡所造作,没有不受果报的,这就叫业。所有疾病的生起,都要观察自己的行为与意业。因此,每天的生活,都会产生业,疾病就是你的业的投射,反观自照,从心开始,净化你的业,成为智者。

第三条

受蕴,受想行识是名蕴,受的特征是体验或感觉,受的作用是去感觉目标合意或不合意。例如,当你在禅坐时,痛的感受生起。为什么总是跟着思想跑和逃避,因为入了想蕴,有个我在痛。令受生起的近因是触,想要成为初果圣者,我们必须先去除身见或我见。

坐禅时,受只是受,受非我,来去除身见,只是保持觉知。受是见取与爱取的目标,这个认知非常重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六根是打开的,六根触境,身识,就会产生合意和不合意,有个我出来了。除了睡眠和打坐的時候,自己的六根是收摄的,在平时六根和眼耳鼻舌身意六触一直是打开的,因六触一直敞开,这意味受是一直存在的。

因此,感受总是等待你去观察,而生起乐受、苦受和舍受。那么只有在坐禅的時候,生起的触为什么那样强烈,而令你无法忍受,但当你定力增强而能超越生起的触的時候,你会发现苦受确是至道的法则。

因为,只有在禅坐中身心不动,才有机会看完整个感受。痛的升起源于业力,有个自我存在。如果入三法印智,深观无常、苦、无我,这才是坐禅的利益。法是强迫不来的,只有不断练习记得它,它就能滋养你的身心。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習禅的行者分兩種人,如果他們是認真而熱誠的人,他們自巳会自律,自覺地練習而且会持續下去,努力不懈但这類有素質的人,比較少,可以只有百分之五或'更少,对於那些不是很認真或自律的,尤其是不平衡和需要親近老師的人,才能受到幫助与激勵的行者。,能利用羣体的力量來增强他們的練習,至於較有經驗的行者或持續有修習的,他們的修行路自然会深化,而那些不那麼自律的,即使有經驗,也需要羣体与共修,培養纪律和努力修習,將会幫助他們突破他們內在的阻力,直到他們了知了真實的法,那麽,無論是單獨修習或羣体共修,他們的修行都將無障礙地開出美丽的花朵,當然,对於那些準備好的人,嚴格密集是極為有用的,因為在營里与外界隔離,禅修者能夠快些發展出堅強的定和明晰的觀。因此,每年給自巳十天或一個月,或自巳一個人在家裡密集地修習。密集静修与平常的禅修生活之間,找到自巳的平衡,觀照身和心當中的变化,回到觀和放下,捨下,这是所有佛法的目標,清楚知道自巳是那一種人,每一件事有開始,就有個結束,和这個事實共處,一切都会好的。禅修就是带著一顆接受的心去傾聽,你內里發生的。

第二条

如果你知道了但不去修,戒,定,慧是不会生起的,因為書本或别人言辭中得来的知識,只是知識而巳,只是學問而已,不是修行的層次,修行可以導向開悟,但不是那麼容易,佛陀说,一切法皆由因而生,因緣生,因缘灭,我們應當致力完滿因和緣,如果未熄滅煩惱,如何可以幫助別人?,自己尚且不能自救,'郤走去慈悲别人,例子,自己先學会游泳,才能下去救人,要有實修的体驗,带著某些業行,使得你無法避開的,就名為業力,凡所造作,没有不受果報的,这就叫作業,所有疾病的生起,都要觀察自已的行為与意業,因此,每天的生活,都会產生業,疾病就是你的業的投射,反觀自照,從新開始,净化你的業,成為智者。

第三条

受蕴,受想行識是名蕴,受的特相是体驗或感覺,受的作用是去感覺目標合意或不合意,例子,當你在禅坐時,痛的感受生起,為什麼總是入想和逃避,因為入了想蕴,有個我在痛,令受生起的近因是触,想要成為初果聖者,我們必須先去除身見或我見,坐禅時,受只是受,受非我,來去除身見,只是知,受是見取与爱取的目標,这個認知非常重要,因為在平時,日常生活上,你的六根是打開的,六根觸境,生識,就会產生合意和不合意,有個我出來了,除了睡眠和打坐的時候,自已的六根是收攝的,在平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触一直是打開的,因六触一直敞開,这意味受是一直存在的,因此,感受总是等待你去觀察,而生起,樂受,苦受和舍受,因此,只有在坐禅的時候,生起的触為什麼那樣强烈,而令你無法忍受,但當你定力增强而能超越的時候,你会發現,苦受確是至道的法則啊,因為,只有在禅坐中,身心不動,才有机会看完,痛的生起,源於業力,有個自我存在,如果入三法印智,深觀無常,苦,無我,这才是坐禅的利益,法則是强迫不來的,只有練習來記得它,它就能滋養你的身心。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6)

Lisa师姐每日分享(2020.11.6)

简体版(编辑:萱)

第一条

当我们开始坐禅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断的暗示自己,我做不了这事,我还有很多事要处理。有了这种想法暗示之下,最后很可能就会放弃坐禅。相反,如果我们抱着我一定能做到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会完成它。即便你刚开始不能做好,但也不要失去信心,尽力完成。

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放弃坐禅。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无论过去多么艰辛,今天都是你新的起点。

我们需要更多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智慧从我们自己的观照力而来。

 

第二条

在呼吸部分还没有达到稳定状态的时候,重点是呼吸的每一下都能清楚的觉知、知道。不需要快,重点是你能把觉知放在呼吸上,头晕或头痛,是身体的感受。当身体缺养的时候,也会头晕。

每一节禅修,身体的感受都不相同。用我们欣赏风景的心态欣赏后就让他过去即可,因为身体受食物和环境影响,如果你身体积累了很多压力、情緒和食物的毒素,都会头痛的。

只是经过禅修后,它只是当下的感受,不用担心。有时因为通过坐禅业力会现前都是正常的。我们对佛法要保持信心和正念,所有身心呈现的,是法的呈现。

如果心不去执着这个感受,不给感受去定义它的状态如何。只要用心,你会发现感受很快会消失,新的感受会再生起,只是一个生起灭去的过程。也没有什么你需要执着它的,具足智慧在当下。

当佛陀被人们问道,你是神还是人?佛陀回答,我醒了。

 

第三条

关于想蕴,想的特性是去标记对象的特质,在平时,为什么总是把错的看成对的,对的看成错的,所谓颠倒想。因为心是无名的和愚痴的,习性、习气、是我的、跟业力跑了。心受愚昧影响,将五蕴看成是恒常的。那么,只有在習禅的时候,智慧生起时,智慧照亮了目标,自己才能清楚地看到五蕴的真实面目。

想是如此重要,你如何标记,自己就会以自己标记的方式来造作各式的业,当你在坐禅的时候,身心为常,妄想、造作、幻觉造作相关的业,以得到新的五蕴在耍自己,骗自己了。反之,标记身心为无常、苦、无我、不动的,自己就会精进修行,以此解脱五蕴的束缚。

也正因为想的重要性,它被归为五蕴之一。因此,在坐禅不要入想,一想你就无法集中,不在禅坐中了,跟了妄念一直跑,在造作了。经由我们的感官,这个世界得以呈现。经由我们的习性反应,我们创造了迷妄。沒了习性反应,世界才能看清。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當你開始修習,如果我們不停的对自己說,我做不了这事,我還有很多事要處理,很可能最终就失敗了。

相仅,如果我們抱著我一定做到的信念,那麼,就相信自己一定会完成它,即使你剛開始不能做好。

 

但是,也不要失去信心,儘力完成,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放棄坐禅,人生就是一個不断圓滿的过程,無論过去多麼艱辛,你總能在今天重新開始。

 

我們需要更多的不是知識而是智慧,智慧從我們自巳的觀照力而來。

 

第二条

當你還未穩定的時候,重点是一下一下的覺知到呼吸。不需要快,重點是你有覺知到在呼吸上,頭晕或頭痛,是身体的感受。當身体缺氧的時候,也会頭暈。

 

每一節禅修,身体的感受都不相同。你只要用看风景的心態讓它过即可,因為身体受食物和環境影響的,如果你身体積累了很多壓力、情緒和食物的毒素,都会頭痛的。

 

只是透过禅修,它只不过只是當下的感受,不用担心,有時因為透过坐禅業力会出現和帶動都是正常的。

 

对佛法要保持信心和正念,所有身心呈現的,是法的呈現,如果心不加顏色和概念,用心',你会發現感受很快会消失,新的感受会再生起,只是一個生起灭去的过程,也冇怎麼你需要執著它的,具足智慧在當下。

 

當佛陀被人們問道,你是神還是人?佛陀回答,我醒了。

 

第三条

想蕴,

 

想的特性是去標記对象的特質,在平時,為什麼总是把錯的看成对的,对的看成錯的所謂顛倒想啊,因為心無明和愚痴,習性、習氣、是我的,跟了業力跑。

心受愚昧影响,將五蕴看成常,我净,只有在習禅的時候,智慧生起時,它照亮了目標,自己才能清楚地看到五蕴的真實面目。

 

想是如此重要,你如何標記,自已就会以自已標志的方式來造作各式的業,當你在坐禅的時候,身心為常、死里想、做作、幻覺制做相关的業,以得到新的五蕴在耍自已,騙自己了。

 

反之,標志身心為無常、苦、無我、不動的,自已就会精進修行以解脱五蕴的束縛。也正因為想的重要性,它被歸為五蕴之一。

 

因此,在坐禅不要入想,一想你就無法集中,不在禅坐中了,跟了妄念一直跑,在制作了。經由我們的感官,这個世界得以呈現,經由我們的習性反應,我們郤創造了迷妄,沒了習性反應,世界才能看清。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07)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2020.11.07 第一条

        一个修习者,不要让外来的观点与讯息充斥内心。否则你可能在禅定中耗去过多时间找寻某些现象,或别人的体验。自已身心五蕴的真实体验,只是知,不加,不减。

        不要因为书本未提到你的体验而困扰,不要因为自已没有书中的体验而失望,随顺自然,到哪便是哪。没有一节禅修相同,没有一个人与你相同。觉知是你在觉察,不是在觉知别人。

        我们都活在牢笼里,被囚禁在这世间。即使只是说诸恶莫作,多数人也无法遵循。只要是活在世上都会有烦恼,有个牢笼,它是生、老、病、死的牢笼。我们就这样被囚禁在这世间。

        这是我的,那属于我,我们不知道真的是什么或在做什么。事实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为自已积累痛苦。我们既然出生,也无法避免变老,一定会生病,死亡。这即是苦。就在当下,我们随时都可能被疼痛或疾病折磨,它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生活本来苦乐掺半,那正是我们的情况,有危机,有烦恼。

        老病死掌控我们的生命,我们无法一走了之,或摆脱它们,疾病与死亡随时都可能来抓我们。我们的身体不属于我们,我们是来待在身体里面,病苦与老苦也待在里面。当它结束时,一并瓦解。

        因此别对身体执着,而是要清楚地观照身体的病苦,只有如是观察它不适的部位,观着它。如此一来,你对身体的贪爱会逐渐消减,疾病是你修行最好的助缘。

2020.11.07 第二条

        吃的禅修。当你吃的时候,就只是吃,当你在吃的时候保持正念,学习对你的食物,你的身体以观照来进食,一种平常心有安住的吃。开始练习一口一口的吃,看着食物觉知你的身体,尤其是你自已此时饥饿的感觉。

        当食物放进嘴里,食物接触嘴的感觉,当你感觉完全在当下,和自已连结上了,就开始慢慢地吃。从取起食物送到你的嘴巴,咀嚼食物,觉知到触着食物的味道,到将食物吞咽下去,都要保持觉知。也要留意心有否吃得匆忙,打妄想,有否一边吃一边与人讲话?念住地尝到每一口,对每一口食物的味道,质地以及感觉的生起,都要保持觉知,直到吃完,注意一下什么时候感觉饱了。

        即使你的舌头和眼睛想要多一点,你的胃可能已经先告诉你它饱了。而你的念头会告诉你把盘子的每样东西都吃光,尽量地,不要随着这些念头的习性,而只是要去倾听你的整个身体,让这样的观照来引导你自已。

        平时在吃的时候也要多练习,身体会告知你吃进的食物是否过多,或吃错了食物会不适。病从口入,所有的食物都是由你自已把它放进嘴里的。因此,慢性疾病与重病都与食物有关,积累的毒素也与你的情绪有关。

        而念住来吃,都是每一口每一餐的提醒。当疾病与毒素积累的时候,如果你有正念与觉察力,你的身体会告诉你停止的。如果没正念觉知力的话,当疾病来时像啃黄莲,真苦。从这刻开始,有安住地吃,渐渐疾病会远离,贪吃的欲望也会减少。

2020.11.07 第三条

        行蕴,特像是塑造,制造和构成。佛陀在相应部中说,它们塑造行法,被称为行为。除了受和想,其余的50个心所称为行为。这些心所包括:渴爱,嫉妒,念力,努力,定力,贪婪,昏沉,掉举,信,安宁的愿望,决心,疑,智慧,嗔恚,痴等。

        行的作用是积累业力。无论是身语意的行动,根于贪,嗔,痴,或无贪,无嗔,无痴而发动的行为都被称为业。一旦造了业就留下了可以招感果报的潜力或能量。就如一粒种子,当你把种子扔在地上,它就有萌芽的潜力。同样,自已做了怎样的业,都会留下潜能并在将来产生结果。这潜能和能量被称为业力,是肉眼所无法见到的。

        因此,你的习禅在种什么样的因,就生出什么样的潜能和能量。你曾注意过吗?当你在平时生活上对某人某事感到沮丧时,有时贪爱出生,有时嗔出生,我们的心很容易冲动。心是没有节制的,一生起就会冲动,我们痛苦是因为这个没有节制的心。

        佛陀总结说,纯大苦聚。苦生与苦灭,是自已的选择了。如果你真懂佛陀所教的法,你一定是如实知,会用方法令自已如法,持续坚忍毅力,认真的面对自已的修习。

        专注在身体里感受的移动,保持固定在一个姿势不移动。注意着身体,疼痛会增加,当他继续保持不动,疼痛继续增加,他必须直接地专注念住在这些感觉上。身体的疼痛是专注念住上的一个明确所缘。最终,心了知了疼痛不再当它是疼痛,而只是一个清楚的感受。既不是可意想要的,也不是不可意的想逃避的,而在身体里生起和消逝。

        我们就是被卡在这里感到疑惑,逃避,不想要,我们真的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它其实只有生与灭,但能真正感受法者,无必依赖任何事,本来如是。

2020.11.07 第四条

        当你在修习的过程中,渐渐生起自信,你学过的法,甚至你尚未学过的法,自会显现出来。因为自然就是导师,世间开发的高能科学,那些发明和发现,没有一项来自于书本,而是来自科学家们对自然规律的研究。

        因此,法,也是自然的生起和灭去中学习。而如法实行,我们身体本就有的苦自会显现它自已。有时会四五小时,有时更长的时间过去了,禅修者才突破他对身体疼痛身苦的执着。

        身心安住而不起动念。心变得极为清明,专注而调顺。许多的喜悦和极喜伴随着这个突破而来。行者能够以舍心平等心,没有喜欢不喜欢,不嗔不贪,清楚地知见身和心的生灭现象。

        因为对身体的贪爱寂止了,强大的专注念住开展了,智慧生起了。苦受是至道的法则,至理明言,仅此而已。事物只有生与灭。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繁体原文:

2020.11.07 第一条

        一個修習者,不要讓外來的觀点舆訊息充斥內心,否則你可能在禅定中耗去过多時間找尋某些現象,或别人的体驗,自已身心五蕴的真實体驗,只是知,不加,不减,不要因為書本未提到你的体驗而困擾,不要因為自巳沒有書中的体驗而失望,隨順自然,到那便是那,冇一節禅修相同,冇一個人与你相同,,覺知是你在覺察,不是在覺知别人,我們都活在牢籠裡,被囚禁在这世間,即使只是說,諸惡莫作,多數人也無法遵循。只要是活在世上都会有煩惱,有個牢籠?它是生,老,病死的牢籠,我們就这样被囚禁在这世間。这是我的,那属於我,我們不知道真的是怎麼或在做怎麼,事實上,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在為自已積累痛苦,我們既然出生,也無法避免变老,一定会生病,死亡。这即是苦,就在當下。我們随時都可能被疼痛或疾病折磨,它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生活本來苦樂参半,那正是我們的情況,有危機,有煩惱,老病死掌控我們的生命,我們無法一走了知,或擺脫它們,疾病与死亡随時都可能來抓我們,我們的身体不屬於我們,我們是來待在身體裡面,病苦与老苦也待在裡面,當它结束時,並瓦解,因此別对身體執著,而是要清楚地觀照,身體的病苦,只有如是觀察它不適的部位,觀著它,如此一來,你对身體的貪爰会逐漸消减,疾病是你修行最好的助緣。

2020.11.07第二条

        吃的禅修,當你吃的時候,就只是吃,當你在吃的時候保持正念,學習对你的食物,你的身体以觀照來進食的一種平時心有安住的吃,開始練習一口一口的吃,看著食物覺知你的身體,尤其是你自巳此時飢餓的感覺,當食物放進咀里,食物接觸咀的感覺,當你感覺完全在當下,和自巳連結上了,就開始慢慢地吃。從取起食物送到你的咀巴,咀嚼食物,覺知到觸著食物的味道,到將食物吞嚥下去,都要保持覺知,也要留意心有否吃得匆忙,打妄想,有否一边吃一边与人講話?念住地嚐到每一口,对每一口食物的味道,質地以及感覺的生起,都要保持覺知,直到吃完,注意一下什麼時候感覺飽'了。即使你的舌頭和眼睛想要多一点,你的胃可能已經先告訴你它飽了。而你的念頭会告訴你把盤子的每样東西都吃光,盡量地,不要随著这些念頭的習性,而只是要去倾聽你的整個身體,讓这样的觀照來引導你自巳。平時在吃的時候也要多練習,身體会告知你吃進的食物是否过多,或吃錯了食物会不適,病從口入,所有的食物都是由你自巳把它放進咀裡的,因此,慢性疾病与重病都与食物有関,積累的毒素也与你'的情緒有関,,而念住来吃,都是每一口每一餐的提醒。當疾病与毒素積累的時候,如果你有正念与覺察力,你的身體会告訴你,停止的。如果冇正念覺知力的話,當疾病來時像啃黃蓮,真苦。從这刻開始,有安住的吃,漸漸疾病会遠離,貪吃的欲望也会减少。

2020.11.07 第三条

        行蘊,特相是塑做,制做和構成,佛陀在相應部中說,它們塑做行法,被稱為行為,除了受和想,其余的50個心所稱為行為,这些心所包括,渴爱,嫉妒,念力,努力,定力,貪婪,昏沉,掉舉,信,安寧的愿望,决心,疑,智慧,嗔恚,痴等,行的作用是积累業力,無論是身語意的行動,根于貪,嗔,痴,或無貪,無嗔,無痴而發動的行为都被稱為業,一旦造了業就留下了可以招感果報的潛力或能量,就如一粒种子,當你把种子扔在地上,它就有萌芽的潛力,同样,自已做了怎樣的業,都会留下潛能并在將來產生結果,这潛能和能量被稱為業力,是肉眼所無法見到的,因此,你的習禅在种怎麼样的因,就生出怎麼样的潛能和能量,你曾注意过嗎?當你在平時生活上对某人某事感到沮喪時,有時貪爱出生,有時嗔出生,我們的心很容易衝動,心是冇制的一生起就会衝動,我們痛苦是因為这個冇節制的心,佛陀总结說,純大苦聚,苦生与苦灭,是自已的選擇了,如果你真懂佛陀所教的法,你一定是如實知,会用方法令自已如法,持續堅忍毅力,認真的面对自已的修習,專注在身體裡感受的移動。保持固定在一個姿勢不移動。注意著身體,疼痛会增加,當他繼續保持不動,疼痛繼續增加,他必須直接地專注念住在这些感覺上,身體的疼痛是專注念住上的一個明確所缘,最終,心了知了疼痛不再當它是疼痛,而只是一個清楚的感受,既不是可意想要的,也不是不可意的想逃避的,而在身體裡生起和消逝。我們就是被卡在这裡感到疑惑,逃避,不想要,我們真的不知道發生怎麼事,它其實只有生与灭。但能真正感受法者,無必依賴任何事,本来如是。

2020.11.07 第四条

        當你在修習的过程中,漸漸生起自信,你學过的法,甚至你尚未學过的法,自会显現出來,因為自然就是導師,世間開發的高能科學,那些發明和發現,沒有一項來自於書本,而是來自科學家們对自然規律的研究,因此,法,也是自然的生起和灭去中學習,而如法實行,我們身體本就有的苦自会顯現它自巳,有時会四五小時,有時更長的時間过去了,禅修者才突破他对身體疼痛身苦的執著。身心安住而不起動念。心变得極為清明,專注而調順。許多的喜悅和極喜伴随著这個特破而來。行者能夠以捨心平等心,沒有喜歡不喜歡,不嗔不貪,清楚地知見身和心的生灭現象。因為对身體的貪爰寂止了,强大的專注念住開展了,智慧生起了,苦受是至道的法則。至理明言,僅此而巳。事物只有生与灭。除此之外,别無其他。

        注:简体版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不想再受苦,我们应怎么做?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08)

Lisa师姐每日分享

【不想再受苦,我们应怎么做?当苦生起时,应去审察并看见它生起的因。了知那一点,便可练习去除那个因。一旦达到圆满,苦将不再生起。在佛陀的教导中,这就是解脱。】

简体版(编辑:

2020.11.08 第一

有些人有禅定功夫、禅相,有些人没有,它们与个人有关;过去生的波罗密有关;善恶业多少有关;对禅修者来说并非真的必要。

如果你有禅相的出现,则要学会明智地利用。如果没有,则要学会善用其他的体验。重要的是,用到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毅力忍耐力都非常重要,懒散、不集中专注会浪费自己的时间,要对自己负责。你可以选择不坐禅,但是如果选择了就要行持,改善、观察自己每天的行为。

通常我们都害怕痛受,害怕失去的感觉。若某件事会造成痛苦,我们就不想去做,去逃避。我们感兴趣于看似美好的事物,例:乐受、轻安、禅相。认为凡是痛苦的都是不好的,例:病痛、苦受、情绪的不安等。

但事实并非如此。若心中有苦,它会成为你想逃避的因。它引导你思维,你会专心观察,以便找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它是很强烈的所缘,试着去看见原因与结果,法会在你练习中见到它的本来面目。

懒散安逸的人产生不了智慧。我们总是充满疑惑,困扰与忧愁,我们必须去抛开一些东西,根据佛陀留下来的方法,放下身心的执取。自己必须下定决心将生命完全投入于解脱道上。

2020.11.08 第二条

识蕴,有认识目标的特相。其作用是作为心所的先导,有四种圣义谛,色,识,心所及涅槃,意识和心所必须一起出现。不过,在意识和心所之间,意识为心所的先导,意识的现起,是一个连续不断去体验现象的过程,而非独立的。

比如,看电视时,你吃糖并摇着脚。这里有几个动作,眼识生起:见到屏幕上的色,耳识生起:听到声音,舌识生起:品尝着糖,鼻识生起:闻到糖香,身识生起:知脚在摇,意识解读着演出的戏剧。

这六识是一个接一个出现的,而不是一齐现起的,但自己认为是同时生起的。因为自己还看不到各个识的快速生起和灭去。弹指间,数以百万的意识生起并灭去了。

因此,看电视时,不同的识以很快的速度连续生起,只是因为自己不了解实际的过程,于是推论说,看、听、闻、品尝、感受,想是我自己。误以为我是眼识,我是耳识,我是意识,这六识是属于我的。

这六识其实是以连续性的方式一个又一个地生起,但我们会认为是同一个我在体验看电视。我们痛苦都因为这个“自我”六根触境的识所产生的贪爱、欲乐。

若知道苦,我们将在所经历的每件事中看见它。有些人觉得自己其实并不怎么痛苦,但佛教的修行是为了让人彻底解脱痛苦。亦即从充塞在一般经验里的不圆满中解脱出来。

不想再受苦,我们应怎么做?当苦生起时,应去审察并看见它生起的因。了知那一点,便可练习去除那个因。一旦达到圆满,苦将不再生起。在佛陀的教导中,这就是解脱。只是我们从来都未有看见痛苦生起的因,是自己的贪嗔痴在作怪

2020.11.08 

注意当下,随时都在遇见法佛陀教导无常,这是事物的实相它们不遵从任何人的意愿,那是圣谛

无常在世间,我们在此受到考验,无论身在何处,无常都会跟随因此这是你应切入观察的重点,无论发生任何事,都要如实的认识它,法尔如是

它不停的变化与流动,我们的身体就如这般的存在,只是你从来无觉知它的无常一切身和心的现象都是如是存在,我们无法阻止,它们不可能停止。不停止,显示出它们无常的本质,若我们不和这事实抗争,疼痛与不适,然生病,你也不会有么问题

法尔如是,业力带动牵引,这是法它本来就是如此因此,无须和它抗争,当疼痛停止时,你可能会想,好多了,但它并没有比较好你还活,因此一定会再痛,它本来就是如此

因此你必须持续把心转向这个思维,别让它从禅修中退却。有人问,有没有不痛呢?有身体就会有苦受,持续安住于当下,要转而相信法生命就是如此,所有快乐或痛苦,都是无常,别跟世间事物团团转。

有了这样的认知,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别太在意,什么事都是不确定,这世间就是如此从修习中有一条正道,一条可处世的自保之道,持自已的正念与正知,具备包容一切的智慧,此即和谐之道。

并无任何事可以欺骗我们因为我们迈进这条行道经常注意当下,行也好,吃也好卧也好,在禅坐里也好,我们随时都在遇见法。

2020.11.08 

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死法,因为也是自然的,只有带业往生。因此,修习是非常重要,平时面对的境,缘和触都是你修习的所缘和对象。

你只可以透过修行,改变你的行为和业,重报轻受,或在坐禅的时候,把你的所有恶业消掉而证果,迈向阿罗汉果。这要看个人的坚持和善解脱。

因此,目标和见地,都是自己的体验和修证,有次第的向上增长。如果你没有勇气面对痛而逃避,死亡来时,你逃避得了吗?

为什么在修习的时候,不集中专注,在觉知中体验你自己,你避有用吗?你可以避痛,死神你避不了,随时下一秒到来。因为移动一座山要比移动我见容易。

繁体原文:

2020.11.08 第一

有些人有禅定功夫,禅相,有些人沒有,它們与個人有関,过去生的波罗密有関,善恶業多少有関,对禅修者來說並非真的必要,如果你有禅相的出現,則要學会明智地利用,如果沒有,則要學会善用其他的体驗,重要的是,用到正確的方法,和技巧,毅力忍耐力都非常重要,懶散,不集中專注,会浪費自己的時間,要对自巳負責,你可以選擇不坐禅,但是如果選擇了就要行持,改善,觀察自己每天的行為,通常我們都害怕痛受,害怕失去的感覺,若某件事会造成痛苦,我們就不想去做,去逃避。我們感與趣於看似美好的事物,例樂受,輕安,禅相,認為凡是痛苦的都不好的,例病痛,苦受,情緒的不安等。但事實並非如此。若心中有苦,它会成為你想逃避的因。它引導你思維,你会專心觀察,以便找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因為它是很强烈的所缘,試著去看見原因与结果,法会在你練習中見到它的本来面目。懶散安逸的人產生不了智慧,我們总是充滿疑惑,困擾与憂愁,我們必須去拋開一些東西,根據佛陀留下来的方法,放下身心的執取,自巳必須下定决心將生命完全投入於解脱道上。

2020.11.08

識蕴,有認識目標的特相,其作用是作為心所的先導,有四种圣义諦,色,識',心所及涅槃,意識和心所必須一起出現,不过,在意識和心所之間,意識為心所的先導,意識的現起,是一個連續不断去体驗現象的过程,而非獨立的,比如,看电視時,你吃糖並摇著腳,这里有幾個動作,眼識生起,見到屏幕上的色,耳識生起,听到声音,舌識生起,品尝着糖,鼻識生起,聞到糖香,身識生起,知腳在搖,意識解讀著演出的戲劇,这六識是一個接一個出現的,而不是一齊現起的,但自巳認為是同時生起的,因為自巳还看不到各個識的快速生起和灭去,彈指間,数以百萬的意識生起並灭去了,因此,看电視時,不同的識以很快的速度連續生起,只是因為自巳不了解實際的过程,于是推論说,看,听,聞,品尝,感受,想是,我自巳,误以為我是眼識,我是耳識,我是意識,这六識是屬於我的,这六識其實是以連續性的方式一個又一個地生起,但我們会認為是同一個我,在体驗看电視,我們痛苦都因為这個。自我。六根觸境的識所產生的貪爱,欲樂。若知道苦,我們將在所經歷的每件事中看見它。有些人覺得自巳其實並不怎麼痛苦,但佛教的修行是為了讓人徹底解脱痛苦。亦即從充塞在一般經驗裡的不圓滿中解脫出来。不想再受苦,我們應怎麼做?當苦生起時,應去審察並看見它生起的因,了知那一点,便可練習去除那個因,一旦達到圓滿,苦將不再生起,在佛陀的教導中,这就是解脱。只是我們從来都未有看見痛苦生起的因,是自巳的貪嗔痴在作怪。

2020.11.08 

'注意當下,随時都在遇見法,佛陀教導無常,这是事物的實相,它們不遵從任何人的意願,那是聖諦,無常在世間,我們在此受到考驗,無論身在何處,無常都会跟隨,因此这是你應切入觀察的重点,無論發生任何事,都要如實的認識它,法爾如是,它不停的变化与流動,我們的身體就如这般的存在,只是你從来無覺知它的無常,一切身和心的現象都是如是存在,我們無法阻止,它們不可能停止。不停止,顯示出它們無常的本質,若我們不和这事實抗爭,疼痛与不適,特然生病,你也不会有怎麼問題,法爾如是,業力帶動牽引,这是法,它本来就是如此,因此,無須和它抗爭,當疼痛停止時,你可能会想,好多了,但它並沒有比較好,你還活著,因此一定会再痛,它本来就是如此,因此你必須持續把心轉向这個思維,别讓它從禅修中退郤,有人問,有冇不痛呢?有身體就會有苦受,持續安住於當下,要轉而相'信法,生命就是如此,所有快樂或痛苦,都是無常,別跟著世間事物團團轉。有了这样的認知,今後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別太在意,什麼事都是'不確定,这世間就是如此,從修習中有一條正道,一條可處世的自保之道,兼持自已的正念与正知,具備包容一切的智慧,此即和諧之道。並無任何事可以欺騙我們。因為我們巳邁進这條行道,經常注意當下,行也好,吃也好卧也好,在禅坐裡也好,我們随時都在遇見法。

2020.11.08 

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巳是怎麼样的死法,因為也是自然的,只有带業往生,因此,修習是非常重要,平時面对的境,緣和觸都是你修習的所缘和对象,妳只可以透过修行,改變你的行為和業,重報輕受,或在坐禅的時候,把妳的所有惡業消掉而証果,邁向阿罗漢果,这要看個人的堅持和善解脱,因此,目標和見地,都是自巳的体驗和修証,有次第的向上增長,如果你冇勇氣面对痛和逃避,死亡來時,妳逃避得了嗎?,為什麼在修習的時候,不集中專注,在覺知中体驗妳自巳,你避有用嗎?,妳可以避痛,死神你避不了,随時下一秒到來。因為移動一座山要比移動我見容易

注:简体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执取造作是苦的来源。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9)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圆子  校对:奕

第一

一切良善与尊贵品质的培育,来自我们自己的意识语言行为来自修布施持戒等言行方面的善德属于粗糙与中等层次的善德精细层次的善德来自修心,也就是禅定,是内观智慧禅,是止观平衡的正定

因此在我们必须学懂的事物当中,心的问题是最重要的心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有生有灭另一个层次不生不灭如果心沦陷于造作,它必然得重复生与死

不过确见明知一切造作的心,就能够放开它们,达到不生,不死,只是知我们如果想要超越忧苦,也就是不再有生死首先必须了解造作的真正本质,分两类一类是世间层次的造作一类是法层次的造作

两者都有现实性,但它们都是生灭事件因此,佛陀说,一切造作皆无常因为这两种造作都以开端,接着变化,最后衰灭

凡是能够朝内专注,如实明晰知见这个状态,调御心,对一切造作能生起智慧的人,必然能从一切苦中解脱。别迷于安止,也别迷于放逸。了解造成问题的只是自己与自己的执着。

第二条

执取作是苦的来源如果你在坐禅的时候,想进步,想突破都是不必要的如果心没有在造作,一切顺其自然,你只是在知,在感受,不执取是我,有我,你自然走在道上。已经在突破,在道上了

坐禅的目的,是灭苦,不是在作再制苦,如果在追在求,都是错禅修中的重要原则是无论发生何事都别怀疑,疑惑只会增加纠结。

若心是明亮与清醒的,别怀疑。只要持续精进修行,别被困在那些状态的反应中,对感受只是保持觉知,别对它们起疑惑干扰你的心,它们只是如实存在而已。

这一切的反面非作,即离行什么是非造作?无动摇无变化无消解,那就是非造作在变,但我们的心不变造作苦,但心不苦造作非我但我们的心不是非我无心执占的造作,那就是非造作

一般来说,多数人只了解六师教给的知见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念头,它们是变化不确定无明造作的来源因此,坐禅闭这些感官

因为作看不见其他作,只有到一边,如实知,自然的本质禅修是采取一种单刀直入的态度,别被困在疑惑中或过度延伸禅修的经验无论呈现任何不寻常或特殊的禅相,当它结束时,那是什么?法尔如是。并为你带来不可动摇的特质。

心动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摇动,一种是业果影响之下的摇动。一日之间,心动多少次?有时它因现业,当下动机而动,有时因旧业,过去动机而动。不过它怎样动起来?我们不知道,这就是无明。无明导致“造作”,也就是念头滋生的无觉知。

因此,修习坐禅非常重要!

如果你没有在觉知,心必然被造作执着占据,每一个造作,都有心执占它,只是你不知道而。因此只有当我们放开造作,不执取时,那时是法的自在、清静、安稳和不变的自在。接下来也能够对他人怀有慈悲善意智者把思维提升到善德层次离欲离害思维。

如果心一旦升转到这样的高层次,就会明辨。好比一盏明灯,这叫做智了解世间诸事的直觉知性,世间解,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是圣道的技能,透视世间,明了一切,无痛苦的干扰,叫做明行足,明察的技能具足,正。

第五条

一切造作皆无常,生灭是其本质,既有生起必然灭去。法在一种意义上,是滋养、净化心的工具;另一种意义上,法是我们自己,我们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而世界不外乎法的运作。

不过这不是法的精髓,法的精髓在于心。持之以恒禅修,逐渐地进步。我们尚无深奥的智慧,并非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么,但可一次进步一点点,我们可能不知道自有进步,但可一点点地做,做好你的每一天。

 

 

 

 

 

繁体原文:

第一

一切良善與尊貴品質的培育,來自我們自巳的意識,語言,行為,來自修布施,持戒等言行方面的善德,屬於粗糙与中等層次的善德,精細層次的善德来自修心,也就是禅定,是智慧內觀禅,是止觀平衡的正定,因此在我們必須學懂的事物當中,心的問題是最重要的,心有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有生有灭,另一個層次不生不灭,如果心淪陷於造作,它必然得重復生与死,不过確見明知一切造作的心,就能夠放開它們,達到不生,不死,只是知,我們如果想要超越憂苦,也就是不再有生死,首先必須了解造作的真正本質,分兩類,一類是世間層次的造作,一類是法層次的造作,兩者都有現實性,但它們都是生灭事件,因此,佛陀說,一切造作皆無常,因為这兩种造作都以升起尚開端,接著变化,最後衰灭,凡是能夠朝內專注,如實明晰知見这個狀態,調御心,对一切造作能生起智慧的人,必然能從一切苦中解脱。别沈迷於安止,也别沈迷於放逸。了解造成問題的只是自己与自巳的執著。

执取做作是苦的来源,如果你在坐禅的时候,想进步,想突破都是不必要的,如果心冇在造作,一切顺其自然,你只是在知,在感受,不执取是我,有我,你自然走在道上,巳经在突破,有在道上了,执取做作是苦的来源,坐禅的目的,是灭苦,不是在做作再制做苦,如果在追,在求,都是错,禅修中的重要原则是,无论发生何事都别怀疑,疑惑只会增加纠结。若心是明亮与清醒的,别怀疑。只要持续精进修行,别被困在那些状态的反应中,对感受只是保持觉知,别对它们起疑惑干扰你的心,它们只是如实存在而已。

这一切的反面非做作,即離行,什麼是非造作?無動搖,無变化,無消解,那就是非做作,造作在变,但我們的心不变,造作苦,但心不苦,造作非我,但我們的心不是非我,無心執占的造作,那就是非造作,一般来說,多數人,只了解六師教给的知見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念頭,它們是变化,不確定,苦,無明,造作的來源,因此,坐禅在関閉这些感官,因為做作看不見其他做作,只有到令一边,如實知,自然的本質,禅修是採取一種单刀直入的態度,別被困在疑惑中或过度延伸禅修的經驗,無論呈現任何不尋常或特殊的禅相,當它結束時,那是怎麼?法爾如是。並為你带來不可動摇的特質。

第四条

心動有兩种,一种是自然的摇動,一种是業果影响之下的搖動,一日之間,心動多少次?有時它因現業,當下動机而動,有時因舊業,过去動机而動,不过它怎樣動起來?我們不知道,这就是無明,導致做作,也就是念頭滋生的無覺知,因此,修習坐禅非常重要,如果你冇在覺知,心必然執占,每一個造作,都有心執占它,只是你不知道而巳,因此只有當我們放開造作,不執取時,那時是法的自在,清静,安稳,不变的自在,接下來也能夠对他人懷有慈悲善意,智者把思维提升到善德層次,離慾,離害思维,如果心一旦升轉到这样的高層次,就会明辨,好比一盞明燈,这叫做\智,了解世間諸事的直覺知性,世間解,是一种特殊的認知能力,是聖道的技能,透視世間,明了一切,無痛苦的干擾,叫做明行足,明察的技能具足,正

第五条

一切做作皆無常,生灭是其本質,既有生起必然灭去,法在一种意義上,是滋養,净化心的工具,另一种意義上,法是我們自巳,我們身体的每個部分,都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而世界不外乎法的運作,不过这不是法的精髓,法的精髓在於心。持之以恆,逐漸地,我們可以從事禅修。我們尚無深奧的智慧,並非真的知道自巳在做怎麼,但可一次進步一点点,我們可能不知道自巳有進步,但可一点点地做,做好你的每一天。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什么是正念、正知和正见。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0)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  校对:奕

第一条

刚开始修禅修的人很难体验无常,因为心散乱不安、污染、习性,有强大的自我,往往会令禅修者偏执和傲慢,因此,要不间断的禅修,直至禅那的功夫进步和有力量,当然也要到有很高的定力。

例:初禅至四禅,而在四禅,心能不受干扰的体验寂静的境界,经常练习,禅那能使内心更清净,心会更清明,也会更有力量。

强而有力的心是很难得的,大多数人的心都有习性,一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心马上会有习惯的反应。习性、习惯的思考方式,是心习惯了遵循这种方式。要能夠独具慧眼,独立思考,并看透外在的事物是很难的。

而高的禅那,例:四禅能强化心力,所以能看透外在事物的虚幻不实。如果行者过度劳累,不睡觉,没有充分的休息,会影响禅修。身体也会变得衰弱,无法禅修和正常生活。

而一谈到心,佛陀把未经过训练的心称为是醒着睡觉,这指心无法觉知到我们所碰触到的事物。例如:禅修者都会遇到无常和苦,如果想从中寻找实体体验者,行者将一无所获。

因为我们并不了解这些真理,虽然我们有所体验,却无法识别。只有高度的禅定功夫,会有恢复精神的感觉,这是心的力量。虽然宣隆法从不讲禅定,但由初级修宣隆者渐渐习,直至稳定成熟。有毅力和耐力的同修,都会体验禅那,也是自然而至的。

当到达更高层的次第,便容易得到舍心,舍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等七种觉悟的因素。七觉支的其中一支,是高层次的次第,行者会经历不同层次的舍心。首先是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不再激,很容易想通,不受影响。反正一切,事物都会消失、坏灭,会起你的舍心。你有这种体验吗?

很多同修修习了一段时间,多少都会有所改变和体验舍和放下。无常、不确定即是真谛。因此,我必须回到源头,找出它如何变成那样的原因。我们必须如实了解事物,了解它们接触心与心的反应方式,然才能得到平静。这是必须审查的。

若我们不希望事物依其自然的方式发生,就无法拥有平静,无论我们逃到里,事物还是会像那样发生。因为之前已经种下因,而产生了业果,这是它们的本质。简单的说,这是真谛。

无常、苦、无我是现象的本质。他们什么也不是,就是这样,但我们总是加东西,入概念成为自我,我是对的,超过它们真实的事实。

第二条

正念正知。在佛陀的教中,一种很重要、很实用的修行方法。

正念:让心稳固地沉入所专注的目标,不散乱、不漂浮。

正知:对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时刻保持清明、觉醒。

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并不需要限定时、地方、姿势,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每时每刻,注意行为、口、意业。只要生起正念,就可以进步和练习。

以正知来做一切事情,对所有事情保持正知。在行走时持续的修观,观照只是一堆名色法在行走,并有所谓的“我”在行或有人在行走。将心放在行走发生的动作本身,就是正念。

清楚地了知行走,就是正知。当一个人想到要行、坐时,不假思索动身行走,就是没有正念正知。在行走时,保持持续的觉知禅修业处,这是在修止禅,即定。

持续地观照行走的名、色、法,即身心五蕴,或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这是在修观。修行要知重点,和明白自是否在修和懂得么是观智慧禅。

第三条

什么是正见,觉知到有不好的想法生起时,如果能明白想法。念头是一种法,是所缘,不是我,这就是正见。

正见是智慧的一种,佛陀教导禅修者要如实观照。有觉知,有正见,不好的想法自然会改变,而不必要刻意地去改变它。不善念的生起或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其实是以前所作的因在此刻呈现的果,也就是业力的显现。

而当怎么去面对这些果,对于这些果作出的反应,就是当下所造新的业,能如实观察此刻的业果,就是在种善因。即使有很多不善的想法生起,但如果心都能一一觉知,就是正念。

因为有正念才能知道这些不好的想法正在生起。在这个当下,抱怨是没有用的,禅修者庆幸当下有觉知的心,而不是抱怨。

觉知就像警钟响起一样,每次有烦恼生起时都能知道它,都能抓到它,那觉知和正念就会越来越强。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智也会自然呈现。能体证无我,法自然而至,见法。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一切出现的事。事物不会停留,有生便有灭,灭了再生,生了又灭,但迷惑无知者不希望它如此。若我们禅修并变得轻安平静,就会希望一直持续,且不希望有任何干扰。但那是不切实际的,佛陀希望我们先观察事实,并知道它们是虚妄的,然后才可以真正拥有寂

当不知道它们时,即没有在觉知上,我们自以为是它们的主人,便落入我见的陷阱,是禅修者经常犯的错误。

第四条

此外,在禅修中,不要太快去衡量自己的进展。只管修行,不然,每当心变得平静时,自己会入妄想,是这样吗?

一旦入想,将前功尽弃。因为没有征兆可以证明自己的进展,只有舍弃所有欲望和期待,直接观察自己的心,当下只是知,戒、定、慧不是修行的目的,是修行的资粮,是通往解脱的道上必须具备的条件。

当你增长戒、定、慧,是究竟的平静。任何色都无法干扰它,舍得和放下所有执取,是真平静,最后到达目的地成为者而解脱。要让智慧生起,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它的意思是寻找因,并了解事物的本质。

心不安时,你应该了解,它也不确定的,也是无常。心平和时,轻安真平静啊。但那也是不确定的。你了解这点?一切事物无疑都是不确定的,因此无论发生生什么事,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点,而不会被任何事左右,所有的禅修经验都是不确定,因为无常是它们的本质,是真谛。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初階者很難体驗無常,因為心散乱不安,污染,習性,有强大的自我,令行者偏執和傲慢,因此,要練習很多,直至禅那的功夫進步和有力量,當然也要談到很高的定力,例初禅至四禅,而在皿禅,心能不受干擾的体驗寂靜的境界,經常練習,禅那能使內心更清净,心会更清明,也会更有力量,强而有力的心是很難得的,大多數人的心都有習性,一聽到怎麼或講到怎麼心馬上会有習慣的反應,習性習慣的思考方式,是心習慣了遵循这種方式,要能夠獨具慧眼,獨立思考,並看透外在的事物是很難的而高的禅那,例四禅能强化心力,所以能看透外在事物的虚幻不實,如果行者过度勞累,不睡覺,沒有充分的休息,会影響禅修,身體也会变得衰弱,無法禅修和正常生活,而一談到心,佛陀稱未經訓練的心是醒著睡覺,这指心無法覺知到我們所碰觸到的事物,例如行者都会遇到無常和苦,如果想從中尋找實体体驗者,行者將一無所獲,因為我們並不了解这些真理,雖然我們有所体驗,郤無法識別,只有高度的禅定功夫,会有恢復精神的感覺,这是心的力量需然宣隆法從不講禅定,但由初階者漸漸修習,直至穩定純熟,有毅力和耐力的同修,都会体驗、禅那,也是自然而至的,當到達更高階的次第,便容易得到捨心,捨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等七種覺悟的因素,七覺支的其中一支,是高層次的次第,行者会經歷不同層次的捨心,首先是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不再激動,很容易想通,不受影響,反正一切,事物都会消失,壞灭,会喚起你的捨心,你有这種体驗嗎?很多同修修習了一段時間,多少都会有所改變和体驗捨和放下,無常,不確定即是真諦,因此,我們必須回到源頭,找出它如何变成那样的原因。我們必須如實了解事物,了解它們接觸心与心的反應方式,然後才能得到平静。这是必須審察的,若我們不希望事物依其自然的方式發生,就無法拥有平静,無論我們逃到那裡,事物還是会像那样發生,因為之前巳做作因而產生了業果,这是它們的本質。簡單地說,这是真諦。無常,苦,無我是現象的本質。它們怎麼也不是,就是这样,但我們总是加東西,入概念成為自我,我是对的,超過它們真實的事實。

第二条

正念正知,在佛陀的教導中,有一种很重要,很實用的修行方法,正念,讓心穩固地沉入所專注的目標,不散乱,不飄浮,正知,对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時刻保持清明,覺醒。

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并不需要限定時間,地方,姿勢,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每時每刻,注意行為,口,意業,只要生起正念,就可以進步和練習,以正知來做一切事情,对所有事情保持正知,在行走時持續地修觀,觀照只是一堆名色法在行走,并沒有所謂的,我在行起或有人在行走,將心放在行走發生的動作本身,就是正念,清楚地了知行走,就是正知。

當一個人想到要行,坐時,不假思索動身行走,就是没有正念正知,在行走時,保持持續地覺知禅修業處,这是在修止禅,即定,持續地觀照行走的名色法,即身心五蕴,或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这是在修觀,,修行要知重點,和明白自巳是否在修和懂得怎麼是內觀智慧禅。

第三条

什麼是正見,覺知到有不好的想法生起時,如果能明白想法,念頭是一種法是所缘,不是我,这就是正見,正見是智慧的一種,佛陀的教導是要修習者如實觀照,有覺知,有正見,不好的想法自然会改變,而不必要刻意地去改變它,不善念的生起或當下正在發生的事其實是以前所作的因,在此刻呈現的果,也就是業力的显現,而當下怎麼去面对这些果,对於这些果作出的反應,就是當下所造新的業,能如實觀察此刻的業果,就是在種善因,即使有很多不善的想法生起,但如果心都能一一覺知,就是正念因為有正念才能知道这些不好的想法正在生起,在这個當下,抱怨是沒有用的,修習者慶幸當下有覺知的心,而不是抱怨?覺知就像警鐘响起一样,每次有煩惱生起時都能知道它,都能抓到它,那覺知和正念就会越來越强,無常,苦,無我三法印智也会自然呈現,能体証無我,法自然而至,見法。佛陀教導我們觀察一切出現的事。事物不会停留,有生便有灭,灭了再生,生了又灭。但迷惑無知者不希望它如此。若我們禅修並变化輕安平静,就会希望一直維持,且不希望有任何干擾。但那是不切實際的,佛陀希望我們先觀察事實,並知道它們是虚妄的,然後才可以真正拥有寂靜。當不知道它們時,即冇在覺知上,我們自以為是它們的主人,便落入我見的陷阱,行者经常犯的錯誤。

第四条

此外,不要太快去衡量自己的進展,只管修行,不然,每當心变得平静時,自己会入妄想,是这樣嗎。一旦入想,將前功盡棄,因為冇徵兆可以证明自己的進展,只有捨棄所有慾望和期待,直接觀察自己的心,當下只是知,戒定慧不是修行的目的,是修行的資糧,是通往解脱的道上必須具備的條件。當你增長戒定慧,是究竟的平静,任何色麈都無法干擾它,捨得和放下所有執取,是真平静,最後到達目的地成為聖者而解脱。要讓智慧生起,其實並不那麼困難,它的意思是尋找因並了解事物的本質,心不安時,你應該了解,它也不確定的,也是無常,心平和時,輕安真平静啊,但那也是不確定的啊。你了解这点?一切事物無疑都是不確定的,因此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都應該了解这点,而不会被任何事左右,所有的禅修经驗都是不確定,因為無常是它們的本質,是真諦。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痛苦不过是无常的假象,千万别信以为真 |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1)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圆子  校对:觀

第一

无我是什么意思?没有开悟的人误认为在我们的经验后面,存在一个恒常的独立的实体,这个实体是我们的自我,我们真正的面目。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我,是那个能看,能思考,能感受,能听,能讲话,能行动的实体。

佛陀教导说,这种对我们是谁的理觧是错误的,它基于某些根本的错误认知,也是人类苦难的根本原因。执着有个我,是我的,我是我能,我对你错。

佛陀教导说,自我感是通过我们对体验的各个方面,我们的身体、感受、认知、思想、情绪和感官意识的本能认同,被每时每刻制造出来的,它远非是体验的坚固中心。

佛陀鼓励我们更仔细地看待我们的体验,因此,禅修非常重要。通过禅修能看到,这个似乎很明显地存在着的自我,所谓自我所谓生命是一切现象之流,依存于因果;但是在身心现象中,并没有一个所有者或掌控者,这才是对无我的洞见。

关于无我的教导是与常识相反的,只能被稳定和快乐喜悦的心智所理解,在不执着和放下中去体证无我。以此原因,佛陀教导的重点是强调通过践行慷慨、德行和禅修,来为该洞见的产生,打下一个坚固的基础。

每天坚持禅修,是迈向法的不二法门!

体证无我,并没有任何文字可以形容;身体只是四大的积聚,其中没有人或实体。

当我们初尝坐禅,以为它很容易,但当坐下来时,感到脚痛、背痛还有疲惫,可能又热又痒,又麻痹以及心中沉闷不安。然后我们开始沮丧,认为禅定远在天边遥不可及,我们不知应如何做,而陷入愁云惨雾中,想起身想放弃。

但若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教训,它就会变得愈来愈简单。当我们刚开始坐禅时,的确很困难,当不知该如何做的时候,不管怎么做都很难。但只管严格按照方法去练习,这个情况就会改变,有效用的方法最后一定会克服并胜过无效用的。在奋斗的过程中会有波动起伏甚至感到灰心,这是正常的反应,我们都经历过,因此持续修习一段时间很重要。

从经年累月,我们从未想过拆解“自己”,去看看那里究竟有什么,我们所想的只是:“这是我,这是我的”,一直从自我的观点去看待一切,从未看见它们只是地、水、火、风而已。但佛陀教导我们,鼓励我们去看自己真的如此,观察这些元素,并看见没有一个掌控者或实体,只有四大假合的身体,那个不是“我”。

第二条

痛苦不过是无常的假象,千万别信以为真,世间所有苦的生起,都是假名而已。而众生无知,执假为真,斤斤计较且贪嗔痴。凡夫不是圣人,所以常走错路,其实没有对错,错的只是选择。如果在走错的一条路上,有时顺境也变了逆境,幸福也错过了,因为想错了以为无常是永恒。但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懂此理,患得患失,有时把顺缘也变成了违缘,反之,知无常,一切随缘。

换个角度思考,把痛苦当作体验,无常在当下的,觉知到它才是重点。那么,无论什么逆境在前,都可能变为顺缘,这就叫把烦恼转化为道用。当困难发生时,要自制自律,放下执着,法教导你要放手。你学习佛法的目的只有一个——解决自己的问题,解脱痛苦不能依靠别人对我们的看法,靠的是自己内心的状态,别在意其他人会怎样说。你可以用法来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若事情很困难,就练习忍耐,别错失法,它就在当下。

当打坐时,疼痛自行生起,也会自行消失,在改变姿势前,要尽可能地忍耐。若感到痛,就让它痛,不要急着改变姿势,不要放弃,耐心地承受,直到疼痛无以复加,此时再多忍耐一会儿,忍耐再忍耐。以痛处作为所缘,并持续专注它继续禅修,当疼痛迖到极限时,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持续精进不要放纵情绪,不要停止,要对抗习气。所有的精进力,都要透过忍耐而培养,禅修的功夫,是超越自己的各种局限,怕痛、坏习惯、习性和情绪化等等障碍,才能够体验更深的层次。

苦是至道,无常中见真谛,法就在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中呈现。不论你在坐禅的时候或有病苦,疼痛都是你的所缘,都要面对真实的呈现。如果平时有练习观察疼痛,当你有病苦而躺在床上,观察你最不适的部位,也只是生灭事件,令观痛成为你的助缘,一切都会过去的。

有和无。

宇宙万物和生命物质,分成有和无两大类。人的身体不仅仅有“有”这种物质,更重要的还有一种物质叫“无”。因此只是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如果以为肉眼看不到,认为什么也没有,就大错特错了。例如:因果、业力、轮回、人的道德、品性、行为、空气、身体的气和能量场等。

无也是一种特殊的有,只是自己肉眼观察不到罢了。无也是一种特殊的功能,金刚经讲,无无也无,是可以用内观智慧观察到的东西。观察不了无,悟不到无,只能说禅修者只是个门外汉。无的物质和有的物质,规律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呢?佛陀的说法,必须要用到不同的功能和层次,例修定、观察、正念、集中专注。人人都有肉眼,美和恶的观察者,看到的是有,人人都有天眼,天眼能够观察有和无等多种物质构成的宇宙和生命。修行者的慧眼,具备无量的智慧,并且能够身体力行,在人间运用智慧,有法眼的修行者,能够认识有和无等生命和宇宙物质规律,发现真理和实相,正确的知见,能自觉并觉知运用真理和规律办事。

佛眼,人人生来就具有。所以,内观智慧也是人人能够通过禅修得到的。每个人本自具足,但是要经过艰苦练习,有次第渐进式的培养和增长,需要时间,如果走错方向,不能体悟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智,在迈向道上更难了。

如果不能培养品德,心就会放逸懒散不安,非常杂乱散乱,形成了无法无天的德性。有德和良善的人,容易修,修行是积累你福德资粮,如果不修,福很快就会用完。无福无德想修更加难了,佛法难闻是真的,珍惜自己的福和善缘、在生命的旅途中,祝福你们所遇到的一切善法,善缘,善知识。

繁体原文:

第一

無我是怎麼意思?沒有開悟的人誤認為在我們的經驗后面,存在一個恒常的独立的實体,这個實体是我們的自我,我們真正的面目,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这個我,是那個能看,能思考,能感受,能听,能讲話,能行動的實体,佛陀教導說,这種对我們是誰的理觧是錯誤的,它基于某些根本的錯誤認知,也是人類苦難的根本原因,執著有個我,是我的,我是我能,我对你錯,佛陀教導說,自我感是通过我們对体驗的各個方面,我們的身体,感受,認知,思想,情緒,感官意識的本能認同,被每時每刻創做出来的,它遠非是体驗的堅固中心,佛陀鼓勵我們更仔細地看待我們的体驗,因此,禅修非常重要,以便能看到我們是否真的能發現,这個似乎很明顯地存在着的自我,認出生命是一切現象之流,依存于因果,但是没有一個所有者或掌控者,是对無我的洞見,关于無我的教導是与常識相反的,只能被稳定和快樂喜悅的心智所理解,不執著和放下中去体证無我,以此原因,佛陀教導的重点是强調通过踐行慷慨,德行和禅修,來為該洞見的產生,創做一個堅固的基礎,每天的堅持禅修,是邁向法的不二法門,体証無我,也冇任何文字可以形容,身體只是四大的積聚,其中沒有人或實体。當我們初嘗坐禅,我們以為它很容易,但當坐下來時,感到腳痛,背痛,還有疲憊,又熱又癢,痳痺沈悶不安。然後我們開始沮喪,認為禅定遠在天边遥不可及。我們不知應如何做,而陷入愁雲惨霧中,想起身想放棄。但若我們能從中得到一些教训,它就会变得愈来愈簡單。當我們刚開始坐禅時,它很困難,當不知該如何做的時候,不管什麼事都很難。但只管去修用方法練習,这個情况就会改變,有用的最後一定会克服並勝过無用的。在奮鬥的过程中会感到灰心,这是正常的反應,我們都經歷过它,因此持續修習一段時間很重要。從经年累月,我們從未想过如此拆解它們,去看看那裡究竟有什麼,我們所想的只是,这是我,这是我的,一直從自我的觀点去看待一切,從未看見它們只是地,水,火風而巳。但佛陀教導我們,他談論四大,並鼓勵我們去看自巳真的如此,觀察这些元素,並看見沒有人或實体,只有四大假合的身体,不是我。

痛苦不过是無常的假象,千萬別信以為真,世間所有苦的生起,都是假名而已,而眾生無知,執假為真,計較,貪嗔痴,凡夫不是聖人,所以常走錯路,其實冇对錯,錯的只是選擇,如果在走錯的一條路上,有時順境也变了逆境,幸福也錯过了,因為想錯了巳为無常是永恆,但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懂此理,患得患失,有時把順缘也变成了違緣,反之,知無常,一切/随缘,換個角度思考,把痛苦當作体驗,無常在当下的,覺知到它才是重点,那麼,无論什麼逆境在前,都可能变為順缘,这就叫作把煩惱轉化為道用。當困難發生時,要自制自律,放下事情,法教導你要放手,你學習佛法的目的只有一個,解决自巳的問題,解脱痛苦不能依靠別人对我們的看法,靠的是自已內心的狀態。別在意其他人会怎样說,你可以用法來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若事情很困難,就練習忍耐,别錯失法,它就在當下。

疼痛自行生起,也会自行消失,在改變姿勢前,要尽可能地忍耐,若感到痛,就讓它痛,不要急著改變姿勢,不要放棄,耐心地承受,直到疼痛无以复加,此時再多忍耐一会兒,忍耐再忍耐,以痛處作為所缘,并持續注意它,繼續禅修,當疼痛迖到极限時,看看会發生什麼事,持續精進,不要放纵情緒,不要停止,要对抗習氣,所有的精進力,都要透过忍耐而培養,禅修的功夫,是超越局限,極痛,壞習慣,習性,情緒的障礙,才能夠体驗更深的層次,苦是至道,無常中見真諦,法就在無常中呈現,苦,無我。不論你在坐禅的時候或有病苦,疼痛都是你的所緣,都要面对真實的呈現。如果平時有練習觀察疼痛,當你有病苦而躺在牀上,觀察你最不適的部位,也只是生灭事件,令觀痛成為你的助緣,一切都会过去的。

第四条

有和無 宇宙萬物和生命物質,分成有和无兩大類,人的身体不仅仅有,有,这种物質,更重要的还有一种物質叫无,因此只是用肉眼看不到的東西,如果以為肉眼看不到·就怎麼也沒有,就大錯特錯了,例如,因果,業力,輪迴,人的道德,品性,行為,空氣,身体的氣和能量場等无也是一种特殊的有,只是自己肉眼觀察不到吧了,无也是一种特殊的功能,金剛经講,无无也无,是可以用內觀智慧觀察到的東西,觀察不了无,悟不到无,只能說禅修者只是個門外漢,无的物質和有的物質,規律不一样,怎麼個不一样呢,佛經上,佛陀的說法,必須要用到不同的功能和層次,例修定,觀察,正念,集中專注,人人都有肉眼,美和恶的觀察者,看到的是有,人人都有天眼,天眼能夠觀察有和无等多种物質构成的宇宙和生命,修行者的慧眼,具備无量的智慧,並且能夠身体力行,在人間運用智慧,有法眼的修行者,能夠認識有和无等生命和宇宙物質規律,發現真理,實相,正确的知見,能自覺,覺知運用真理和規律办事,佛眼,人人具有,所以,內觀智慧也是人人能夠做到的事和修習,每個人本自具足,但是要经过艱苦練習,有次第漸進式的培養和增長,需要時間,如果走錯方向,不能体悟无,無常,苦,無我三法印智,在邁向道上難了,如果不能培養品德,心就会放逸懶散不安,雜乱了,形成了无法无天的德性,有德和良善的人,容易修,修行是積累你福德資糧,如果不修,福很快就会用完,冇福冇德想修更加難了,佛法難聞是真的,珍惜自己的福和善缘、在生命的旅途中,祝福你們所遇到的一切善法,善緣,善知識。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觉知与知道的区别,而什么又叫中道?|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2)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萱  校对:奕)

第一条

觉知与知道的区别。

觉知即以正念的心知道当下的起心动念。认知的心是不同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识蕴,因为六根六尘的接触而产生。即使心没有觉知力,六识也能认知到对应的所缘。动物都有认知的能力,但他们并不解自己的身心当下正在看、在听。普通不修习四念处的人同样也是如此。

相对于识蕴,觉知有着不同的功能。行者可以观察识蕴,也可以观察觉知心。例如:普通人的心,所有开车的人都能知道有车子经过,连动物都知道。那是因为开车的人是通过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动物也可以,心就会知道现在有车经过了。这是由于眼根看,耳根听,心便有了车开过了的想法生起而已。

然而,禅修者的觉知,是行者知道自己六根门里发生的事情,即:往内观察到身心五蕴生起灭去的现象,这才是禅修的觉知,也就是正念。普通人只知道外面的现象,因为没有修习,心没有经过训练。只知道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心有想法生起。

为何要禅修?我们的修行是逆着溪水逆流而行。而我们要去那里呢?到这溪的源头,那是修行的因边。果边是我们能够放下并且完全地自在的一边。

涅槃是微妙精细的,并且需要许多的智慧。那不是欲望的力量所能到达的。如果我们能够透过欲望的力量到达那里,在这世间的每一个人,现在应该已经到达彼岸。

第二条

何为中道?是不过度,不执着。在平时生活里,面对人、事、物、境,行者就要在这个时候练心,情至深,但是理永远是在中道上的,过分了就是私心。情的表露,过分的多,不过分表露的少。但稍有过分,就觉察不到心了。

为何要坐禅或行、住、坐、卧都在禅中呢?情并非要你控制才算可以,道和理本身自有界限和规律。所有生起的,灭去的都是法。因和缘,不可超越过了这个界限。

修行为何要在中道?

一切唯心造,心在觉知、正念、正定、智慧的培养上,自然的、分毫都不增减,自然走在中道上。人都是有情动物,情都是人生固有的。情好比浮云,心的知就是太阳,太阳不会总停留一处。但无论停留在哪里,只要有一线光明,就全是阳光所在处。天空即使布满云雾,只要天空中还能有彩虹,便是有阳光的地方。不能仅因为云能遮住日光,就要求天上不要有云彩。

情是顺其自然地流露,心也是“觉”在起作用,但是不能过于执着,执着“情就会产生欲,有欲望就会过多的贪恋情,心就没有在觉知上了。烦恼会使心累甚至半死不活,就是因为过分执着,死盯牛角尖,就不是中庸之道。因此,观和止也要平衡的发展,才能中道。懒惰不精进或过分精进的修习,也不进步的。

方法是拿来用,用错了也入不了道,但也不要死执着方法不放。当你到达目的地,法自然而至,过了彼岸,船也要放下。禅修也是如此。在禅定解脱中,就如树为了长大需要许多水,但也有树不需要太多的水。有些人本来就有定力,而有些人定力是不足的。因此你的每一天都有禅修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观呼吸也是你培养观,而后得定的互相连结,缺一不可。

第三条

人生就是一条不断变化的波浪线。不是在这条波浪线上定下一个点,而是不断向下一个点前进。因为下一个波浪是什么样的,怎样发展的是不知道的,到哪就是哪。要把它当成水,流到哪就是哪里,这是因缘法则。不是执着在一个点上。因为只要修行就要行在道上,道是自然的、变易的,怎么能执着某一个点呢。

在禅修时和人生是一样的,当下的知和下一秒的知已经变化,无常。如果有一个概念,你已经加了一个点去执着。因此,用方法也一样,刻意要立一个固定的格式,已经不是法了,如果把自己限制就错了。

观呼吸在触上,每一下都不相同的。因为呼吸是自然的,身体也是自然的,变化的上一秒呼吸和下一秒呼吸,在触感上已经不同。观感受也是一样,方法是死的,身心五蕴也是不定法,在变、在动,只是觉知。如果执着一丁点,就障碍了自己的修习了。

善恶是习气所染,自己是控制不了的。当你全然不知所措时,就放下。只要持续告诫你的心,不确定、不一定,一切心理现象绝对是不确定的,別忘了这点。若心不安,那是不确定的,若心平静,同样是不确定的,別执着它,对于一切心的状态应该怎么做呢,放下它。

第四条

宣隆禅修的时候要认真并知道重点,观呼吸重点是一下一下的集中专注在鼻的触感上并知道,力度是自己调整与轻重没有关系的,身体不适也是自己调整的。你要在坐禅的时候,持续的坚持下去,身体不适和舒适没有任何关系。只和自己的心有关系,愿意花时候禅修是培养专注和觉察力,定和智慧的持久战。身体不适也要去看不适。

打坐没有任何想法,只有坚持才最重要。例:身体不适,但你每天刷牙。如果你哪天起床,身体不适。但你也不会因身体不适而不刷牙。禅修也是一样,把它培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非常重要。

当坐禅完毕,要作回向,不需要做过长的回向。告诉你自己,如果我必得再生,愿我能长逢佛陀的教示。在未来生活中,愿我能够掌握整个的心。回向是一种心的素质,心的力量,愿力也是助缘,一句两句已足够。

 

繁体原文:

第一条

覺知和知道的分别,覺知即正念的心和知道,識知的心是不同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識蕴,因為六根六麈的接觸而產生,即使心沒有覺知力,六識也能認知到对應的所緣,動物都有認知的能力,但牠們並不瞭解自己的身心當下正在看,在聽,普通不修習四念住的人同樣也是如此,相对於識蕴,覺知有著不同的功能,行者可以觀察識蕴,也可以觀察覺知心,例普通人的心,所有開車的人都能知道有車子經过,連動物都知道,因開車的人通过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動物也可以,心就会知道現在有車經过了,这是由於眼根看,耳根聽心有了,有車開过了的想法生起而已,然而,禅修者的覺知,是行者知道自己六根門里發生的事情,即往內觀察到身心五蕴生起灭去的現象,这才是禅修的覺知,也就是正念,普通人只知道外面的現象,但不知道眼睛有在看,耳朵有在聽,心有想法生起,因為冇修習,心冇透过训練,為何要禅修?我們的修行是逆溪,逆流而行。而我們要去那裡呢?到这溪的源頭,那是修行的因边。果边是我們能够放下並且会完全地自在的一边。涅槃是微妙精細的,並且須要許多的智慧。那不是欲望的力量所能到達的什麼,如果我們能够透过欲望的力量到達那兒,在这世間的每一個人,現在該已到達那兒了。

第二条

中道,是不过度,不執著,在平時生活里,面对,人事物,境,行者就要在这個時候練心,情至深,但理有個中和處,过分了就是私心,情的表露,过分的多,不够的少,但稍有过分,就覺察不到心了,為何要坐禅或行住坐卧都在禅?情並非要你控制才算可以,道和理本身自有界限,規律,所有生起的,灭去的都是法,因和缘,不可超越过了分,修行為何要在中道啊,一切唯心做,心有在覺知上,正念,正定,智慧的培養,自然的,分毫都不能增减,自然走在中道上,人都是有情動物,情都是人生固有的,情好比浮云,'心的知是太陽,太陽不会总停留一處,但无論何處,只要有一綫光明,就全是陽光所在處,天空即使布滿云霧,只要天空中还能有彩虹,便為陽光不灭處,不能仅因為云能遮日光,就要求天不產生云,情是順其自然地流露,心也是覺知在起作用,但是不能執和过了分,執著情就会產生欲,有欲望貪染过了分,心就冇在覺知上了,煩惱令心累和半死不活就是執而过了分,死盯牛角尖,就不是中庸之道,因此,觀.和止也要平衡的發展,才能中道,不够和过了分的修習,也不進步的,方法是拿來用,用錯了也入不了道,但也不死執著方法不放,當你到達了目的地,法自然而至,过了彼岸,船也要放下。禅修也是如此,在禅定解脱中,就如树為了長大需要許多水,但也有树不需要太多水。有些人本来就有定力,而有些人定力是不足的。因此你的每一天都有練習是非常重要的。觀呼吸也是你培養觀而後得定的互相連结,决一不可。

第三条

人生就是一條不断变化的波浪線,不是在这条波浪線上定下一個点,而向那個点前進,因為下一個波浪是怎麼來,怎樣發展是不知道的,到那就是那,要把它當成水,流到那就是那里,这是因缘法則,不是執著在一個点上,因為是修行,修行就要行在道上,道是自然的,变易的,怎能執呢?在禅修時和人生是一样的,當下的知和下一秒的知已經变易,無常,如果有一個概念、你已經加了一個点,已經執一,因此,用方法也一样,刻意要立一個固定的格式,已經不是法了,如果把自已限制就錯了,觀呼吸在觸上,每一下都不相同的,因為呼吸是自然的,身體也是自然的,变易的上一秒的呼吸和下一秒的呼吸,在觸感上已經不同,在觀感受也是一样,方法是死的,身心五蕴也是不定法,在变,在動,只是覺知,如果執一丁点,就障礙了自已的修習了,善惡是習氣所染,自己是控制不了的。當你全然不知所措時,就放下。只要持續教導你的心,不確定,不一定,一切心理現象绝对是不確定的,別忘了这点。若心不安,那是不確定的,若心平静同样是不確定的,別執著它,对它你会怎样做?放下它。

第四条

修習的時候要認真和知道重點,觀呼吸重点是一下一下的集中專注在鼻的觸感上知道,力度是自已調跟輕重冇関係的,身體不適也是自巳調,你要在坐禅的時候,持續的堅持下去,身體不適和舒適冇任何関係,只跟自巳的心有関係,願意花時候修習

是培養專注和覺察力,定和智慧的持久戰。身體不適也要看不適,打坐冇任何想法,只有堅持才最重要。例子,身體不適,但你每天擦牙嗎,如果你那天起床,身體不適,但你也不会因不適而不擦牙啊。練習也是一样,培養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當坐禅完畢,要作廻向,沒有須要去做任何長的迴向或拉長的迴向,告訴你自巳,如果,我必得再生,願我能長逢佛陀的教示。在未來生活中,願我能够統治整個的心。迴向是一種心的素質,心的力量,願力也是助缘,一句兩句巳足够。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怎样做修行上才有进展 |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3)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第一条
        八正道的正,佛陀讲有中道的意思,但又不抓取,抓的太紧,就不可能有中道。每一个“谛”都应当知,先了解之后再彻底地体会,叫当知当解。“解”在此指体会一切都在燃烧的意思。
        什么是苦,一切都在燃烧。有要,就有不要,有爱着,就有碍着,怕来怕去,自己也怕自己老、病、死、生。死不自在,生病没有人照顾,这个怕都是苦。所有的苦都是由此变化出来,在流转。
        当你专注看着痛的感受时,必须用心、认真、专一到精细持续的程度,从而觉察苦升起的原因,培养正念去观察这个身体的流动、变化至没有一物留下。而后问问你自己,那是你的自我吗?那为什么它要使你受苦且感到疼痛?有任何的你存在那儿吗?
        持续地看,直至到达佛法的精髓,没有什么是属于你的。而后这颗心将会见到它自己真正的样子,并自动地放下。我们感到痛苦起烦恼的原因,是因为“我”仍然有一个“我”。

第二条
        如果你想修行上有所进展,在选定一种法门之后便需精进不懈。
        当下就要修行。不要以为过一会儿你可以做得更多,我们每个人都有强大的力量,这份力量可以自利或是利他。
         安忍心是培养正念与专注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解放自己的心。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故事,不要跟念头跑,再制造故事。
         熄灭情绪之火。嗔心是一把火,要用接纳的态度来面对自己内心所生起的各种情绪,而视它为访客,以慈悲之心对待情绪,不回应,直至它消失。
        自在、安心每天坐禅会令你自在、安稳、快乐。
        生活简朴。要诚实地生活并且绝不怨怪他人,把心放在过去或未来,只是徒增烦恼和浪费时间。
        专注于当下。当这颗心从杂染烦恼中熄灭之时,它仍然存在,但当新的可燃物来临时,它并没有着火,没有执取连自身也没有。那就是所谓的解脱。

第三条
        我们只与人结缘,不与人结怨。遇到不善的缘,你可以选择离开,不要断了别人学佛的因缘。别人的因缘你是不知道的,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和偏见,而令他人错失了一次遇到佛法的因缘。可能是他人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自己不也是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得遇佛法吗?
        因此,长养自己的良善与慈心才是正确的态度。能帮的帮,能做的做,利益更多的人得闻正法,法布施是最大的功德,教学双长。教导他人时,你必须依他们的性情和能力来教导或指引,也要知道自己的程度。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放下。

第四条
        断身见,就是六根触境当下有没有苦,是最根本、内在心的知。看苦的消失,慈悲作意,就是一直去看,面对它。感受不分你我,这个苦与众生息息相关,透过见苦,慈悲作意,有破身见的作用。
         因为身见最大特征就是分彼此,分你是你,我是我,经常在我、我所的思维上作反应,因此,没有修到慈悲喜舍心,要破身见、我见极度困难,平时坚持精进努力坐禅才有机会,当然方法正确和心态也很重要。
        不管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如何,都会反应在他人身上。纵使如此,我们通常仍喜欢伪装和隐藏自己的心境,往往那些理由都是自我在做作种种反应,经常都毫无意义,而且大多数都毫不自觉。
        理由与理性通常都无法战胜感觉。不论我们多么理性,多么聪明,我们最后还是听从自我感觉的生活。过度的自我爱着是指心里除了自己之外,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在某个程度上,每个人都会有这种行为的产生。如果自我太强烈,这种人修行正道的机会,是很渺茫的。
        爱执与自卑的人,也很普遍。其中也意味着太过度的在意自己,造成对自己的憎恶自卑。最主要的难题,是在于“我是”,这非常不能导致心的平静。这两类最后带来的结果都是自我意识。
        太过于在乎自我,给生活中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困扰。一旦有新的状况发生,便成为一种障碍。因为自我正以它的角度在衡量、评价个人的得失。一位不快乐的人,会在与他人相处时比较、算计、抱怨等。
        从这刻开始出发找到善待自已的方法,如果自己都无法安稳下来,那么我们又如何善待他人呢?先处理自我的问题,你会在寻找善法的路上找到答案。同时,也是在为自己与他人减少困扰。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八正道的正,佛陀講有中道的意思,但又不抓取,抓的太緊,就不可能有中道,每一個諦都要當知,先了解之後再徹底的体会,叫當知當解,解在此指体会一切都在燃燒的意思,什麼是苦,一切都在燃燒,有要,就有不要,有愛著,就有礙著,怕來怕去,自己也怕自己老,病,死,生死不自在,生病冇人照顧,这個怕都是苦,所有的苦都是由此变化出來,在流轉,當你專注看著痛的感受時,你必須用心認真專一而到達精細持續的,到達覺察苦升起的原因,培養正念去觀察这個身體的流動,变化至沒有一物留下。而後問問你自巳,那是你的自我嗎?那為什麼它要使你受苦且感到疼痛?有任何的你存在那兒嗎?持續地看直至到達佛法的精髓,沒有怎麼屬於你的。而後这颗心將会見到它自巳真正的样子,並自動的放下。我們感到痛苦起煩惱的原因,是因為我仍然有一個我。
第二条
如果你想修行上有所進展,在選定一種法門之後便需精進不懈,2,當下就要修行,不要以為過一会兒你可以做得更多,3,我們每個人都有强大的力量,这份力量可以自利或是利他,4,安忍心是培养正念與專注最重要的美德之一,5,解放自已的心,自己的內心充滿了故事,不要跟念頭跑,再制作故事,6,熄灭情绪之火,嗔心是一把火,要用接纳的態度来面對自己內心所生起的各種情绪,而視它為訪客,以慈悲之心對待情緒,不回應,直至它消失,7,自在,安心每天坐禅会令你自在,安稳,快樂,8.生活簡樸,要誠實地生活並且绝不怨怪他人,把心放在過去或未來,只是徒增煩惱和浪费時間,專注於當下。當这颗心從雜染煩惱中熄滅之時,它仍然存在,但當新的可燃物來臨時,它並沒有著火,沒有執取連自身也沒。那就是所謂的解脱。
第三条
我們只与人結缘,不与人結怨,遇到不善的緣,你可以選擇离開,不要斷了別人學佛的因缘,別人的因缘你是不知道的,不要因為自己的主觀和偏見而令他人錯失了一次遇到佛法的因緣,可能是他人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自己不也是得到别人的幫助而得遇佛法嗎,因此,長養自己的良善与慈心正確的態度,能幫的幫,能做的做,利益更多的人得聞正法,法布施是最大的功德,教學雙掌,'教導他人時,你必'須依他們的性情和能力來教导或指引,也要知道自巳的程度,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放下。
第四条
斷身見,就是六根觸境當下有沒有苦,最根本,是內在心的知,看苦的消失,慈悲作意就是一直去看苦,面對它,感受不分你我,这個苦與眾生息息相關,透過見苦,慈悲作意,有破身見的作用,因為身見最大特徵就是分彼此,分你是你,我是我,經常在我,我所的思維上作反應,因此,没有修到慈悲喜捨心,要破身見我見,是極度困難,平時堅持精進努力坐禪才有机会,當然方法正確和心態也很重要。不管我們对自巳的想法和感覺如何,都会反應在他人身上。縱使如此,我們通常仍喜歡偽裝和隱藏自巳的心境,往往那些理由都是自我在做作種種反應,經常都毫無意義,而且大多數都毫不自覺。理由与理性通常都無法戰勝感覺。不論我們多麼理性,多麽聪明,我們最後還是聽從自我的感覺生活。过度的自我爰著是指心裡除了自巳之外,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在某個程度上,每個人都會有这種的行為產生。如果自我太强烈,这種人会在修行正道的机会,是很渺茫的。爱執与自卑的人,也很普遍,其中也意味著太过度的在意自巳。造成对自巳的憎惡自卑。最主要的難題,是在於我是。这非常不能導致心的平静,这两類最後带來的結果郤都自我意識。太过於在乎自我,給生活中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困擾。一旦有新的狀況發生,便成為一種障礙,因為自我正以它的角度在衡量,評價個人的得失。一位不快樂的人,会在与他人相處時,比較,算計,抱怨等。從这刻開始出發找到善待自已的方法,否則我們又如何善待他人呢?如果自巳都無法安稳下来,先處理自我的問題,你会在尋找善法的路上找到答案。同時,也是在為自已与他人减少困擾。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逆境困扰,求神佛能解决问题吗?|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4)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觀)

第一条

要小心名为“慢”(傲慢)的心病。

所谓“慢”说的是:人有时会觉得自己受到肯定而高兴,但是自傲、傲慢、骄傲、优越感等想法,最后却可能因不满自负而使人遭受损害,使人痛苦的判断。还包括自己了不起、正确、优秀等过于肯定的想法,佛教称这种心理为“慢”。自高自大。

自己如何,别人如何,那个人如何,这种想法是刺在自己内心上的箭,他人却无所察觉。正确看待,就不会存有反复带来痛苦的执着。

最好是对自己、对他人都不要下判断,因为这样就可以将心放在其他的喜悦和满足上,自己就会变得坦率而自在。所谓“慢”,就是执着于自我价值之心。事实上,傲慢、骄傲、虚荣心以及自卑,没有信心等想法,都属于“慢”。

每个人内心某一处,都认为自己所想是对的。但是,这个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到底该如何来判断呢?佛陀曾说过,我在对他人有益时才说话,说真实并能带给对方利益的话。有时即使是对方不喜欢的话,还是会在该说的时候说,因为这是对对方的慈悲。也就是说真实而有益,有帮助的话,这是佛陀的基准。

只要想对你是否有益就好,有时沉默也是一种智慧。试着摆脱我是对的这种想法。判断我是对的,对自己而言看起来似乎是正确的,但根据佛陀的理解,这未必正确。反而在判断我是对的那一刻,这个判断已经是错误了。

也就是,人类都只会看到某一部分。每一个站立的位置所看到的东西原本就完全不同,但是却以为了解了全部,而深信自己是对的。人与人之间,见解必定不同。有时遇到事,这件事不管别人怎么想,我都是对的,只说出自己的想法,乃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不能因为如此,就认同这个想法是对的。因为,思考的前提、立场、经验、头脑、思考都不同。佛陀所教导的是:不论什么样的判断,都不过是个人脑子里浮现的念头。

以三毒而言,称为妄念。但如果执着于我是对的,这时就会产生“慢”,“慢”一般在修行道上最后才断,这个强大的自我存在太久了。佛陀的教导 “勿判断自己是对的”这样的认知,认为真实而有益较为重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智慧,因为这样不会累积压力,能互相理解,也就有可能建立起互相贡献的关系。正确理解的人,不会存有我是对的这样的想法。因此不会被带入产生痛苦、执着的窠臼中。

第二条

当行者禅修一段时间的时候,当心没有反应,没有观察者,没有意志力时,这个“我”在那里?当这些我的,指感受,意志力等不存在时,“我”又在那里?在做什么?要了解究竟实相,必须有专注力和意愿,才能了解生命的最深层,而不是只探究表面的现象。

如:喜好和厌恶等,如果长期心放在好与不好,喜好和厌恶的事物,或许我们可以找到超越以上好与不好的解决之道,在禅修出定后,这种观察很有用。如果不禅修,可能会流于文字游戏,而心为了逃避这些问题,会乐于这种游戏,心不想观察,并对自已说,是的,对的,这样就好了。

如果行者只观察肤浅和粗糙的层面,并没有什么好处,反之,当深入观察而导致开悟时,不要认为有个“我”在修习。恍然大悟的是心,而不是“我”,佛陀以譬喻来说明高度的禅定所生起的内观智慧。

内观智慧如同一块完美无瑕的宝石一般,清澈、明亮、没有瑕疵,正如欣赏宝石需要好的视力,而要有内观智慧则需要一颗纯净、专注的心。禅修时,所观察的对象,必须和自己的内心有关,是心在观察。

谁拥有感官触觉?是谁在反应?当行者观察时,必定与我们的内在感受有关,内心会一再的认为是“我”,当行者如此认为时,就应该进一步观察,虽然确实有这种想法,当你有定力深入仔细观察,会发现是错误的观念。

如果行者真的想知道真相,就要持续观察四大,观察身体生起的原因和身体是无常性,观察我们必定会老、会死去。观察身体的一种特质,无常,苦,无我。当心的层面按照次序生起时,我们也要观察这心的层次,是谁在做这些事?为什么所做的常常与所希望的相反?为什么想入定,但定不下来?心为何如此烦躁、受干扰?

初阶者最容易受心的影响,因为有个“我”在痛,没有定力,是心容易散架的原因。透过持续的练习,才能够有高度的定力培养,令心有力量和看清身心呈现的事实。如果见不到宝石,放逸的话,就像努力了很久只拿到一元硬币的收获。自己的心要知道放在哪啊,直到你见到所有事物的本来样子。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法的滋养而进步。

佛法不是从争论中而习得,而是体证无我中见法。当违缘、逆缘来时,自己可以选择沉默或离开,也不与之争执而助长“慢”。“慢”是一切无明的开始,也是万恶的根源。在学习的过程,学会不作无谓的反应,就能根本解决不必要的麻烦。所有烦恼都始于自己的反应,自我的表现。轮回是洪水,停止判断好、坏、善、恶,摆脱妄想。你是否每天都做许多无谓的反应,任由心绪波澜起伏?理解这一点,正是解决烦恼的第一步。

第三条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有很多的逆境困扰。如果不顺意、逆境,求神佛能解决问题吗?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你有所求,是修行学佛吗?学佛学什么啊。修正。依赖别人给你说你喜欢听的,你信吗?别人能改变你命运的,一定是骗子,要给钱交换的,是吗?你有在觉知吗?看不到自己错在哪,你是在修吗?是无明。

佛陀都说,心很难调伏,狂放不羁。如果放纵它,听之任之,它就追随自己的喜好到处飘浮。放任心,自己必成为奴隶。调伏心,做心的主人,安住。刚开始修习不用担心没法调伏,因为身心五蕴的呈现都是经验、过程。培育心需要时间、耐性,不能急,也不要法贪,欲速则不达。

修行要养成习惯,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养成禅修的习惯,法会带你行,心自然调。心经过调会变得敏锐、清醒、明智、平静而且超然。每一个当下,都是法的呈现,法的所缘。而有什么是持久、坚固、可靠和真实的呢?继续观进去吧,专注你的正念在呼吸上,在触的感受上,最后你将了解,在你内心里什么是什么。

无论何时你在修行中有任何的疑惑或问题,保持专注,并能观察到心,而理解将会生起,去解决你的邪见且帮你通过死胡同。然而,甚至这个理解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每件事情的生起,佛陀说,是无常和无我的,甚至在心中生起的理解都不是恒常的,有时它们生起,有时它们不生起,因此,别对它们太执着。

当它们生起,注意它,只是知,而后让它们依循它们自然的本质呈现。让你的见解成为正见,也就是恰到好处,不加不火,不过火,不抓紧。如果过了火、抓得太紧便会变成是错的,因为你已看不见你所做的了。这一切所显示的是:在你的修行中,愈有正念,会愈安稳。当你的正念变得越来越成熟与完全稳定时,它会转化成出世间的智慧,在你的正念变化圆满时,出世间的智慧便会从你的正念力量中生起。因此,持续训练你的正念,直到它成为圆满的正念。

 

繁体原文:

第一条

要小心名為慢的心病。

所謂慢說的是,人有時会覺得自已受到肯定而高興,但是自傲,傲慢,驕傲,優越感等想法,最後郤可能因不滿,自負而使人遭受損害,使人痛苦的判斷,還包括自巳了不起,正確,優秀等过於肯定的想法,佛教稱这種心理為慢,自高自大。

自巳如何,別人如何,那個人如何,这種想法是刺在自巳內心上的箭,他人郤無所察覺,正確看待著,就不会存有反覆带來痛苦的執著。

最好是对自巳,对他人都不要下判斷,因為这样就可以將心放在其他的喜悅和滿足上,自巳就会变得坦率而自在。所謂慢,就是執著於自我價值之心。事實上,傲慢,驕傲,虚榮心以及自卑,沒有信心等想法,都属於慢。

每個人內心某一處,都認為自巳所想是对的。但是,这個判斷是正確還是錯誤,到底該如何來判斷呢?佛陀曾說过,我在对他人有益時才說話。真實,並能带给对方利益的話,有時即使是对方不喜歡的話,還是会在該說的時候說,因為这是对对方的慈悲。也就是說,真實而有益,有幫助的話,这是佛陀的基準。只要想对你是否有益就好,有時沈默也是一種智慧。試著擺脫我是对的这種想法,判斷我是对的,对自己而言看起來似乎是正確的,但根據佛陀的理解,这未必正確。反而在判斷我是对的那一刻,这個判斷已經是錯誤了。

也就是,人類皆只会看到某一部分,每一個站立的位置所看到的東西原本就完全不同,但是郤以為了解了全部,而深信自己是对的。人与人之間,見解必定不同。有時遇到事,这件事不管怎麼想,我都是对的。只会說出自巳的想法,乃是理所當然的事,但不能因為如此,就認同这個想法是对的。因為,思考的前提,立埸,经驗,頭腦,思考都不同。佛陀所教導的是,不論什麼樣的判斷,都不过是個人腦子裡浮現的念頭,以三毒而言,稱為妄念。但如果執著於我是对的,这時就會產生慢,慢也是修行道上最後才断。这個强大的自我存在太久了。佛陀的教導中正'確理解,勿判斷自已是对的这样的反論式的認知,認為真實而有益較為重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智慧,因為这样不会累積壓力,能互相理解,也就有可能建立起互相貢獻的関係。正確理解的人。不会存有我是对的,这样的想法是,慢。因此不会被带入產生痛苦的執著窠臼中。

第二条

當行者禅修一段時間的時候,當心沒有反應,沒有觀察者,沒有意志力時,这個我在那里?當这些我的,指感受,意志力等,不存在時,我又在那里?在做怎麼?要了解究竟實相,必須有專注力和意願,才能了解"生命的最深層,而不是只探究表面的現象,如喜好和厭恶等,如果長期心放在好与不好,喜好和厭恶的事物,或許我們可以找到超越以上好与不好的解决之道,在禅修出定後,这種觀察很有用,如果不禅修,可能会流於知性遊戲,而心為了逃避这些問題,会樂於这種遊戲,心不想觀察,並对自已說,是的,对的,这样就好了,如果行者只觀察膚淺和粗糙的層面,並沒有怎麼好處,反之,當深入觀察而導致開悟時,不要認為有個我在修習,恍然大悟的是心,而不是我,佛陀以譬喻來說明高度的禅定所生起的內觀智慧,內觀智慧如同一塊完美無瑕的宝石一般,清澈,明亮,沒有瑕疵,正如欣賞宝石需要好的視力,而要有內觀智慧則需要一顆純净,專注的心,禅修時,所觀察的对象,必須和自己的內心有関,是心在觀察,誰拥有感官觸覺?,是誰在反應?當行者觀察時,必定与我們的內在感受有関,內心会一再的認為是我,當行者如此認為時,就應該進一步觀察,雖然確實有这種想法,當你有定力深入仔細觀察,会發现是錯誤的觀念,如果行者真的想知道真相,就要持續觀察四大,觀察身體生起的原因和身體是無常性,觀察我們必定会老会死去,當觀察身体的一種特質,無常,苦,無我,當心的層面按照次序生起時,我們也要觀察这心的層次,是誰在做这些事?為什麼所做的常常与所希望的相反?為什麼想入定,但定不下來?心為何如此煩躁?受干擾?初階者最容易受心的影響,因為有個我在痛,冇定力,心容易散架的原因,透过持續的練習,才能夠有高度的定力培養,令心有力量和看清身心呈現的事實,如果見不到宝石,放逸的話,只能拿一元硬幣啊,考試啊,自己的心要知道放在那啊。直到你見到所有事物的本来样子。在練習的过程中,得到法的湴養而進步。佛法不是從爭論中而習得,而体証無我中見法。當違缘,逆缘來時,自巳可以選擇默擯或离開,也不与之爭執而助長慢。慢是一切無明的開始,也是萬惡的根源。在學習的过程,學会不作無謂的反應,就能根本解決"不必要的麻煩。所有煩惱都始於自巳的反應,自我的表現,輪迴是洪水,停止判斷好,壞,善惡,擺脫妄想。你是否每天都作許多無謂的反應,任由心緒波蘭起伏?理解这一点,正是解決煩惱的第一步。

第三条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会有很多的逆境困擾,如果不順意,逆境,求神佛能解決問題嗎?,冇免費的午餐,如果你有所求,是修行學佛嗎?學佛學什麼啊,修正,依賴別人给你說,你喜歡聽的,你信嗎?別人能改變你命運的,一定是騙子,要給錢交換的,是嗎?你有在覺知嗎,看不到自巳錯在那,你是在修嗎?是無明,佛陀都說,心很難調伏,狂放不羁,如果放纵它,听之任之,它就追随自巳的喜好到处飘浮,放任心,自巳必成為奴隸,調伏心,做心的主人,安住,刚開始修習不用担心冇法調伏,因為身心五蕴的呈現都是經驗,过程,培育心需要時間,耐性,不能急,也不要法貪,欲速則不達,修行要養成習慣,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養成禅修的習慣,法会帶你行,心自然調、經過调会变得,敏銳,清醒,明智,平静,而且超然,每一個當下,都是法的呈現,法的所缘,而有什麼是持久,堅固,可靠和真實的呢?,繼續觀進去吧,專注你的正念在呼吸上,在觸的感受上,最後你將了解,在你內心裡怎麼是怎麼。無論何時你在修行中有任何的疑惑或問題,保持專注,並能觀察到心,而理解將会生起,去解決你的邪見且幫你通过死胡同。然而,甚至这個理解也是無常,苦,無我的。每件事情的生起,佛陀說,是無常和無我的,甚至在心中生起的理解都不是恆常的,有時它們生起,有時它們不生起,因此,別对它們太執著。當它們生起,注意它,只是知,而後讓它們依循它們自然的本質呈現。讓你的見解成為正見,也就是恰到好處,不加不火,不过火,不抓緊,如果过了火抓得太緊便会变成是錯的,因為你已看不見你所做的了。这一切所顯示的是,在你的修行中,俞有正念,会愈安穩。當你的正念变得越來越成熟与完全穩定時,它轉化成出世間的智慧,在你的正念变化圓滿時,出世間的智慧便会從你的正念力量中生起。因此,持續训練你的正念,直到它成為圓滿的正念。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如何去除35种烦恼?|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5)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觀)

第一条

为什么我们在禅坐的时候,当疼痛生起,总是受影响和想逃避?因为受烦恼所支配,心无能为力,跟随了习性和业力带动,而令自己坐禅的时候不稳,不能集中。烦恼,源自心与身的污染,也就是说,能污染身心的生理因素,或处于污秽、堕落状态的心,叫烦恼。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负面心理因素,都是不善的意行,这些因素令心不健全、不道德和生起情绪,在果报上最终会导致痛苦的根源。

以下是烦恼的种类:贪婪,渴求,执着,虚荣,傲慢,狂妄,自大,自卑,虚伪,邪见,自私,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埋怨,烦躁,紧张,恐惧,慌乱,焦虑,惆怅,绝望,压抑,忧郁,嫉妒,悭吝,追悔,犹豫,愚昧,无知,麻木,无惭无愧,散乱等都是烦恼。

大家有没有这些烦恼呢?哪一样是自己从来都不曾有过的呢?在坐禅的时候,会一直影响着你,到底是继续追求比较值得?还是放下会比较好?当我们觉悟到不断地追逐感官满足而引发掉举不安时,便是我们要用心做决舍与抉择了。因为满足与自我根本不存在,所以证明了我们是往错误的方向走去。

一旦除却了我们一贯努力追逐的,并重新开始时,我们便能安住于宁静安详之中。觉知一切感官接触的真面目,专注于禅坐中。所有步骤的结合,将使我们深入我们的根,将它们连根拔起。此时此刻,放下自我妄见的重担了。

第二条

如果平时没有练习,培养定力和观察力,心是无能为力的。觉性要有“定”和“观”的培养,集中专注力在所缘上,才能觉察到触,触能觉知到,才有机会增长“定”和“慧”。

修行不是纸上谈兵,需要实践和行动,要用对方法,止观平衡地发展,才能进入观智,迈向解脱。如果以为不用练习不用行动,只看几本书就能修正自己的习气,一定是错误和骗自己。因为现世间,人的根性是偏低和放逸懒散的居多。如果不好好利用时间,珍惜人身难得,一生很快过去,可能明天是最后一天,你的一生未必再有机会得闻佛法。因此,惜时、惜福、惜缘,从充满杂染、烦恼的世间中解脱开来。

第三条

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必须持戒,培育道德品行。一个人的品德很重要,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有些可以做就应该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但不是消极和片面的,什么也不能做,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戒是自律,你的人品自己定,行为是自己发自内心的,你有戒,自然会自律。“戒”是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行为的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修养。

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品德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伤害他人,损人而不利己。“戒”也叫学处,学规范、训练规则。虽然学处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断除烦恼。现在,只说在家居士应该持守的,基本五戒中杀、盗、邪淫、妄语和放逸之因,麻醉的毒品和洒,这五条要通过远离而避免犯戒。

学处的意义是推己及人,对生命尊重,自己不想被杀,同样不杀任何有生命的个体,包括所有生物。偷也一样,家庭夫妻和睦相处,不在外乱搞男女关系。自己不想受骗,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虚假说假话,自己做得到,别人也骗不了你。麻醉品伤身又伤心,使人丧失理性,醉洒后什么都做得出来。因此远离祸因,常保持清醒才能神智清爽。

如果要修行有提升,首先要有品、有德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危害世间。通过持戒、自律、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提升和容易修行。身、语、意业的净化是精进用功,使我们的意念能步入正轨,使正确的言语和行为能同时并进。

最好是畏惧作恶的行者,因为这样才不会损害我们在心灵解脱上的增长。假使我们对恶行不具任何恐惧,那么,我们在心灵或情绪上的智慧增长就会受到剥夺、障碍。所以成长过程,不进则退,我们的杂染在等待我们自己来解决。一旦我们具备了这种善巧,便在生活上也印证了佛陀的教法。

第四条

如何去除困扰性烦恼?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佛陀曾经教导过许多修“定”的方法,清净之道,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业处即心工作的地方。

所有四十种业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如果没有集中专注,它就会随波逐流,跟随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心就是这样,如果有方法去引导方向,让它集中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

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去引导这颗心,善用、善意、善业,让心朝着善的方向,无可厚非地,德行与净化是绝对需要的。只要有个我存在,就一定会有反应,当我们对感觉做出反应时,便知道自己仍是一介凡夫。只要对感觉有任何反应,我就在招惹尘垢了。

我们都是由凡夫心开始修习,因此,一定要经历痛苦。修行是一条漫长的人生路,闯过了你才会知道。有时会发觉自己反应的过程,有时会懒散放逸,但绝不能放弃。

佛法中说,解脱苦、解脱烦恼的唯一方法就是舍我的妄执。只要心中仍有任何一点有“我”的想法,就必然会遭受困扰,尘垢与不净。我们的德行是微不足道的,心不修,尘变厚,每天的持续,是净化心灵的开始。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為什麼我們在禅坐的時候,當疼痛生起,總是受影响和想逃避,因為受煩惱所支配,心无能為力,跟随了習性和業力带動,而令自己坐禅的時候,不稳,不能集中,煩惱,源自心与身污染故,也即是說,能污染身心的生理因素,或处于污秽,隨落狀態的心,叫煩惱,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負面'心理因素,都是不善的意行,这些因素令心不健全,不道德和生起情緒,在果報上最終会導致痛苦的根源,以下是煩惱的种類?貪婪,渴求,執著,虚榮,傲慢,狂妄,自大,自卑,虚偽,邪見,自私,生氣,憤怒,憎恨,殘酷,反感,埋怨,煩躁,緊張,恐俱,慌乱,焦慮,惆悵,绝望,压抑,忧郁,嫉妒,慳吝,追悔,犹豫,愚昧,无知,麻木,无慚无愧,散乱等都是煩惱,大家有沒有这些煩惱呢?那一样是自己從來都不曾有过的呢?在坐禅的時候,就一直影响著你。到底是繼續追求比較值得?還是放下会比較好?當我們覺悟到不断地追逐感官滿足会引生掉舉不安時,便是我們在用心做决捨与决擇了。因為滿足与自我根本不存在,所以証明了我們是往錯誤的方向走去。一旦除郤了我們一慣所努力進逐的,並重新開始時,我們便能安住於寧靜安祥之中。覺知一切感官接觸的真面目,專注於禅坐中,所有步驟的結合,將使我們深入我們的根,將它們連根拔起。此時此刻,放下了自我妄見的重担了。

第二条

如果平時冇練習,培養定力和觀察力,心是无能為力的,覺性要有定和觀的培養,集中專注力在所缘上,才覺察到觸,觸也要覺知到,才有机会增長定和慧,修行不是纸上談兵,你要實踐和行動,用方法,止觀平衡的發展,才能夠進入觀智,邁向解脱,如果以為不用方法,不用行動,只看幾本書,就有修正,一定錯和騙自巳,因為現世間,人的根性是偏底和放逸,懶散的人多,如果不好好利用時間,珍惜人身難得,一生好快过去,可能明天是最後一天,你的一生未必'再有机会得聞佛法,因此,惜時,惜福,惜緣,從充滿雜染煩惱的世間中解脱開来。

第三条

如何去除違犯性煩惱,必須持戒,培育道德品行,一個人的品德很重要,道德品行需然不能防范一個人的心,但能規范一個人的行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有些可以做,就應該去做,道德品行,佛教稱為戒,但不是消極和片面的,什麼也不能做,認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戒是自律,你的人品自巳定和行為是自巳發自內心的,你有戒,自然会自律,戒的意思是,含有行為,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意思,道德規范,行為准則,好品德,良善的行為等從戒的原意來看,它是主動的培育好行為的習慣,養成良善的品德,修養,一個人只要有良好的品德就不会去做損人利巳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傷害他人,損人而不利己,戒也叫學处,學規范,训練規則,:虽然學处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個,断除煩惱,現在,只說在家的,基本五戒,殺,盗,邪淫,妄語,和放逸之因,麻醉的毒品和洒,这五條要通过遠離和避免犯,學处的意義是推己及人,对生命尊重,自巳不想被殺,同樣不殺任何有生命的过体,包括所有生物,偷也一样,家庭夫妻和睦相處,不在外乱搞男女関係,自巳不想受骗,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虚假說假话,自己做得到,別人也骗不了你,麻醉品傷身又傷心,使人喪失理性醉洒後,什麼都做得出来,因此,遠離,常保持清醒,神智清爽,如果要在修行有提升,首先要有品,有德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傷害他人的行为,危害世間,通过持戒,自律,培育品德,可以去除違犯性的煩惱,提升和容易修行。身語意業的净化是精進用功,使我們的意念能步入正軌,使得正確的言語和行為能同時並進。最好是畏懼為恶的行者,因為,这样才不会損害到我們在心靈解脱上的增長。假使我們对惡行不具任何恐懼,那麼,我們在心靈或情緒上的智慧增長就會受到剝奪,障礙。以成長过程,不進則退,我們的雜染同時也在等待我們自巳来解决。一旦我們具備了这種善巧,便在生活上也應証了佛陀的教法。

第四条

如何去除困擾性煩惱,修定,定是什麼意思?,定就是內心处于平静,安寧,專一的狀態,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煩惱,致力于內心平静的意思,佛陀曾經教導过許多修定的方法,清净之道,將之歸納為四十种業處,業處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种業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專注于单一的目標來達到內心的平静,如果冇集中專注,它就会随波逐流,跟随自己的喜好,追逐欲樂,飘浮不定,(心就是这样,如果有方法去引導方向,讓它集中專注于一個特定的目標,心就能夠逐漸平静下來,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從事心靈工作的,教我們如何去引導这顆心,善用,善意,善業,讓心朝著善的方向,無可厚非地,德行与净化是绝对需要的。只要有個我存在,就一定会有反應,當我們对感覺作出反應時,便知道自巳仍是一介凡夫。只要对感覺有任何反應,我就在招惹塵垢了。我們都是由凡夫心開始修習,因此,一定要經歷痛苦。修行是一條漫長的人生路,闖过了你才会知道,有時,会發覺自巳反應过程,有時会懶散放逸,但絕不能放棄。佛法中說,解脱苦,解脱煩惱的唯一方法就是捨我的妄執,只要心中仍有任何一点有我的想法,就必然会遭受困擾,塵垢与不净。我們的德行是微不足道的,心不修塵变厚,每天的持續,是净化心靈的開始。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如何奉持佛陀的教法|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6)

Lisa师姐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萱 校对: 欣)

第一条

        佛教,是佛陀的教导,一个觉悟者的教导,是传承原汁原味的 。佛陀是人不是神,是一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伟人。学习佛陀的教言,了解佛陀的根本教法,然后付诸于实践,致力于断除烦恼,究竟灭苦,才是佛陀所教,也叫做佛教。

        但现在世间的人,已经曲解佛教。求佛、拜神、念咒、算命、看相、占卜、驱邪、祭祀,通通说是佛教。实际并没有依佛陀所传根本教法进行奉行和实践。

        新同修要有正确的知见,才能依法修行。心态和态度,会影响了你的修证,正确的知见的下一步便是时时保持正念。佛陀先说觉醒,再说觉醒与正念要结合。佛陀说,如果我们能全心全意,毫无杂念地这么做,七日之后定能开悟。他说的是纯粹地正念。但即便我们只有一点正念,一样能使我们进步良多。

        正念与觉知是唯一能使我们明了内心的方法。沒有正念,就听不到内心的良知,沒有正念,就守不住我们的根门。正念是唯一能使我们明了内心一切的心理因素。沒有正念,便没有在修行,沒在“自我”训练。如果我们不加以“自我”训练,我们依然“自我”很重。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过去的一切,今天就不会坐在家里或禅堂打坐。如果我们能不放纵自己的欲望的话,便已学会了守护根门了。禅修的时候是关闭你的六根门,培养正念及建立戒定慧。

第二条

        宣隆内观禅,观痛的目的是为了看到所有的疼痛只是生起,短暂停留后灭去的现象。心不要牵涉其中,以“自我”的角度,如果认为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来观察,那么就会破坏了观察疼痛的技巧及本性,阻止了理解感受真相的智慧生起。所以这也是为何在禅坐的时候,不要无中生有及入想,虚妄之中在造作,令烦恼影响了心。

        观察疼痛生起时的真相,只是保持觉知。有时会不觉得痛也无觉受,那是因为走神了、入想了、虚了,没有集中专注在所缘上了。没有在觉知和觉察上,失念是心没有专注没有在觉知,在修习上每个人必须体验和经历的过程中。都在积累,因為心还有很多以上的烦恼未清除,因此,还需努力。

        如果相信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和每一个感觉,并且随心所愿的黏着它们,那么,要放下是不可能的。这种放下的作法是心安稳成熟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放下是不执着。

        不去贪恋我们所想的、所感觉的。当我们能放下欲望,排斥与抗拒时,我们方才开始修行。

        内观禅不是跟随你的妄想,在观妄想,而是净化你的妄念,当妄念得到净化,心才能夠定得下来安住安稳。在禅坐里你才能坐得住。

第三条

        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上座部佛教,是最古老的流派。巴利语则是佛陀和圣弟子们的用语,上座部佛教坚持传承和保持佛陀的原本教法,不主張对佛陀的教法作过多的延伸和改变,因此被称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

        佛法是佛陀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后世集结,将佛陀的教导记录成为佛经以及律和论,但是现代人已经将佛陀的教法,将经典奉为免祸降福的灵丹妙药,了生脱死的真言。不肯依佛陀所教,依佛教的方法实践,烦恼依然存在。因此坐禅要用方法去实践,根除“自我”,正是佛陀所讲佛法的核心。

        “自我”是个沉重的负担,使我们的心无法安稳自在。灾难、贫穷、疾病和死亡并不是人痛苦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欲望的不满足。满足与“自我”都只是妄见,怎么可能找得到呢!比大海捞针更难。这里找,那里找,只会让你在这个小小的世界忙碌不已。假如我们停止追求自我的满足,我们的苦会立刻消灭。因为苦只因欲求而产生。

        随着“自我”不再是心最主要的部分,我们的“自我”就会减弱,要除掉这个纠缠我们的巨大根源,必须使用正念。我们发现要保持正念实非易事,是因为如实的专注会给我们示现没

        有我这个身体,没有身心存在的事实。就像撞上一面墙,内心不但不会设法突破这面墙,反倒会退心。心会来来回回,起起落落,有时进有时退,唯有当行持实践中,有在行动的当下,已无做作者存在时,真实的正念方能生起。

        但是,二元对立的正念,会使我们以为有正念者和被观照者。如果我们精确无误地观照,我们甚至可以彻见一刹那间身心的无我性,这种经验是我们永生难忘的。

首先,放下追求自我的满足。

其次,更精确地保持正念。

再次,专注、定是根除“自我”的方法。

        一个想要专注的人,不可能还妄念纷飞。因此,如果我们要禅坐,就必须摒弃所有的念头和私心。如此一來,我们将体验刹那的无我。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不只是停留在认知理解,对接触到的一切所产生的反应,势必都会跟着有所改变。若能反复地重复这种经验,对自我的概念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我们清醒时,根尘不断接触,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另外一个能运用的工具。最强烈的触觉通常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在禅坐触觉也是最強烈的,刹那刹那的定力会持续下去。这是行者都会有过的体验。

第四条

        一个实修者,如果诚心修行并努力地保持稳定的念住觉知,不断地观察心念。当念住无时无刻都在觉察着我们的一切姿势,和思维与情绪的活动时,这就是正精进。也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依教奉行佛陀的教导,依法修行。

        不管我们是否开始正式的禅修,只要专一的努力让心专注于当下,就能持续制止烦恼所带来的苦,烦恼会无止息地造作过去与未来的念头,扰乱心,把心拖离当下,拖离维持修行的念住觉知,因此,只有修习一点一滴的积累力量,才是自己每天的功课、功德和行持。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佛教,是佛陀的教導,一個覺悟者的教導,是傳承,原質,原味,佛陀是人,不是神,是一位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偉人,學習佛陀的教言,了解佛陀的根本教法,然後付諸實踐,致力於断除煩惱,究竟灭苦,才是佛陀所教,也叫做佛教、但現世間的人,已經曲解佛教,拜的,求的,念咒,算命,看相,占卜,驱邪,祭祀,通通说是佛教,但是冇依佛陀所教奉行和實踐,因此,重講,新同修要有正確的知見,才能依法修行,心態和熊度,会影響了你的修証,正道上的下一步是時時保持正念。佛陀先說覺醒,再說覺醒与正念要結合。佛陀說,如果我們能全心全意,毫無雜念地这麼做,七日之後定能開悟。他說的是純然地正念,可是,即使只有一点正念,一样能使我們進步良多。正念与覺知是唯一能使我們明瞭內心的方法。沒有正念,就聽不到內心的良知,沒有正念,就守不住我們的根門。正念是唯一能使我們明瞭內心一切的心理因素。沒有正念,便沒在修行,沒在自我訓練。如果我們不加以自我訓練,我們還是依然故我。假使我們只满足於过去的一切,今天就不会坐在家里或禅堂打坐,如果我們能不放縱自巳的慾望的話,便巳學会了守護根門了?禅修的時候是関閉你的六根門,培養正念,戒定慧的建立。

第二条

宣隆內觀禅,在觀痛的目的是為了看到所有的疼痛只是生起,短暫停留后灭去的現象,心不要牽涉其中,以自我的角度,以為是你身體的一部分来觀察,那麼,会破壞觀察疼痛的技巧,和痛的本性,阻止了理解感受真相的智慧生起,因此,為什麼在禅坐的時候,不要无中生有,入想,虚妄之中在制做,令煩惱影響了心,觀察疼痛生起時的真相,只是知,有時,為什麼不覺得痛和无覺受啊,因為走神了,入想了,虚了,无在集中專注在所缘上了,无在覺知覺察了,失念是心冇專注冇在覺知,在修習上每個人必須体驗和經歷的过程中,都在積累因為心還有很多以上的煩惱未清除,因此,還需努力。假如我們深信每一個念頭和每一個感覺,假若我們随心所願的黏著它們,那麼,要放下是不可能的。这種放下的作法是心安穩成熟裡,最重要的一部分,放下是不執著,不拥有我們所想所感覺的。當我們能放下慾望,排斥与抗拒時,我們方才開始修行。內觀禅不是跟随你的妄想,在觀妄想,而是净化你的妄念,當妄念得到净化,心才能夠定得下來安住安穩。在禅坐里你才能坐得住。

第三条

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上座部佛教,是最古老的流派,巴利語則是佛陀和聖弟子們的用語,上座部佛教堅持傳承和保持佛陀的原本教法,不主張对佛陀的教法作过多的發挥和改變,因此,稱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佛法是佛陀所教導的法,是断除煩惱,灭尽诸苦的方法,後世,結集,將之成為佛经,律和論,但是現代人巳經將佛陀的教法,將經典奉為免祸降福的灵丹妙藥,了生脱死的真言,不肯依佛陀所教,依佛教的方法實踐,煩惱依然存在,因此坐禅要用方法去實踐,根除自我,正是佛法的核心,佛陀与其教法便是了,自我是個沉重的負担,使我們的心無法安穩自在。災難,貧窮,疾病和死亡並不是人們不悦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欲望的不滿足,滿足与自我都只是妄見,怎麼可能找得到呢?比海底撈針更難?这里找,那里找,只会讓每個人在这個小小的世界忙碌不巳。假如我們停止追求自我的滿足,我們的苦会立刻消灭,因為苦只因欲求而產生。此外,随著自我不再是心最主要的部分,我們的自我就会减弱,要除掉这個糾纏我們的巨大根源,必須運用正念。我們發現要保持正念實非易事的原因,是因為如實的專注会給我們示現無個人,無身心存在的事實。就像撞上一面牆,內心不但不会設法突破这面牆,反倒会退心,心会来来回回,起起落落,有時進有時退,唯有當行持實踐中,有在行動的當下,已無做作者存在時,真實的正念方能生起。但是,二分化的正念,会使我們以為有正念者和被觀照者。如果我們精確無誤地觀照,我們甚至可以徹見一刹那間身心的無我性。这種經驗是我們永生難忘的。首先,放下追求自我的滿足,二,更精確地保持正念,三,專注,定,是根除自我的方法。一個要專注的人,不可能還妄念紛飛,因此,如果我們要禅坐,就必須摒棄所有的念頭和私心。如此一來,我'們將体驗刹那的無我。一旦有了这種体驗,而不只是停留在認知的理解,对接觸到的一切所產生的反應,勢必都会跟著有所改變。若能反覆地重覆这種經驗,对自我的概念將会產生更大的影響力。我們清醒時,根塵不断接觸,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另外一個能運用的工具。最强烈的觸覺通常都会引起我們的注意。在禅坐觸覺也是最強烈的,刹那刹那的定力会持續下去。行者都会有过的体驗。

第四条

一個修習者,如果誠心修行努力地保持稳定的念住覺知,不断地觀察心念,當念住無時無刻都在覺察着我們的一切姿勢,和思维与情緒的活動時,这就是正精進,也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依教奉行佛陀的教導,依法修行,不管我們是否在進行正式的禅修,只要專一的努力讓心專注于當下,就能持續制止煩惱的威脅,煩惱会無止息地制作过去与未來的念頭,扰乱心,把心拖离當下,拖离维持修行的念住覺知,因此,只有修習一点一滴的積累力量,才是自巳每天的功課和功德,行持。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观心一法,总摄诸法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7)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圆子 校对:奕

第一条

一个初阶修习者,头十年是一个初阶禅修时,由于缺乏经验和稳固的基础,有找对方法守护心,修习时漂浮不定散乱,养成心向外发展坏习惯,没有耐性贪安逸等,修一阵,然后迅速的退堕,掉回原来未修时的状态

因此,初阶者一定要有一个专一的方法稳住心

观呼吸是佛陀所教,安全直接自然和容易修习,如果连自己的呼吸都不能集中专注,修习者要加倍努力了为什么自己的心一直如此散乱啊因为你的心从来都受过训练,没有正念,所以没有在觉知上

原来自己的人生从来是不知不觉,随业流转,我们狭隘的心,永远无法带来安稳自在。我们的情绪一直都在支配我们的心,假使这一切停滞在狭隘的二元化世界中,而我们又将所接触到外尘信以为真时,就无法引发我们追求内心的喜悦与平静了。

要在自心中找到清净,就要改变你的内心世界只要我们知道苦是源自我们的反应,那么,有没有觉知到负面情绪,便不重要了。唯有当心不再执迷于问题与情绪的反应时,我们才能不断地接受这全然的究竟。最后,我们将感觉与觉知到存在界的一切都是不可欲求的,以及我们受杂染污染的时候是多少。能有正念而净化的心是处在极少的状态中,自也会知道

平时每天的练习只不过一两个小时或更少,有甚者只是一星期或一个月才共修练习一两次,大部分的时间,心都受杂染影响而情绪会受外在的人物所影响,日子久了就会变成你的性格习性反应而影响心。

佛陀所有的教诲皆以反省为基础。

正念是要相续不断的,不能一曝十寒。

第二条

心,包含了受行和识因此,身体是物质,只是四大假合心是心理现象,也是精神上的,组合成身体的物质元素没有内在的觉知,便没有知的能力四大的身体什么都不知,只有心的元素,意界能知,心知道的根本特性,和身体的物质元素,都是不同的因此,不称它为理智的心或感性的心都可以。

疼痛也是同样的道理,痛也没有内在的觉知,没有知的能力疼痛是联系着身体而生起的自然现象可是痛不会意识到身体或自身的存在,疼痛的感受依身体而住,没有身体痛无法产生,也没有实质的存在

在坐禅的时由于入想识而心受影响,起了反应,因此逃避情绪出来,如果能转念身与心分开,谁在痛? 没有人在痛啊你只是观察身和受只是生起灭去,自然的现象而

每当我们谈到时,通常就是指觉知。在佛教所用的名相里,我们可以找到心是识的基础的记载。这便与我们以往所认为的,是觉知的基础相违背。由此可见,感觉是一切经验的根本。

如果我们的感觉受是清净的爰的慈悲的有益的慷慨的,那么,这些潜藏的意识便会在我们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因此,快乐与否,简单来说,是完全取决于我们自我内在的意识。

我们都很明白,当我们愤怒懊恼羡慕或恐惧时,我们是无法从容应对的。此时,觉醒本身并无法引发平静与祥和,因而,不论于内于外,语言都是互有矛盾的。当我们在学习主宰自我的情绪之际,虽可以全然地觉知喜悦与平静然而,我们同样会选择接受担忧恐惧和憎恶等负面而悲伤的情绪。

正面与负面的种种心态的,同是一颗心。因此,假如想有成熟稳定安住的心,就必须净化情绪视为最重要任务。净化情绪不仅能使思绪清晰,对于智慧的引生更是重要。

在我们的识中,有一个非常幸运的要素,那就是我们无法一心二用地同时觉知两个目标,而使我们能学习去辨识有益又有价值的事物假如我们没有确实明了这一点的话,我们将继续成为它的受害者,在轮回了。

当我们在禅修练习里,心也是一样如果心专注觉知在触上时,你是在观妄想呢还是在触受上觉知?你自也是一目了然有觉知在触,就没有妄想生起,只要肯下功夫,我们就有能力主宰自。这是佛陀的教导中最为振奋人心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只跟了你的妄想负面的不善的所缘,这些负面的情绪,其实不过是失去控制的心

苦,是指我们的心失去了控制。

第三条

三摩地,禅修的宁静和定

修习者不管修什么法门,共四十种业处,而观呼吸是其中一种为了使内心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障碍平静下来,而不断专注在一个特定的对象上,直到心没有其他杂念,完全渗入这个对象,形成一个单纯合一的觉知境界

观呼吸,集中专注在鼻的触感上,专注而要用心,一下一下的集中在鼻的所缘上,心不往外跑,平常往外攀的杂念和妄想会逐渐汇集于内在一点,一个静止宁静定的境界,即三摩地但这不是意味心努力集中于“触”在的一点,而是以念住方法精进毅力忍耐,心自然而然地汇集于觉知的境界

这境界的效果使行者体验到无法形容的纯净以及融和美妙的感觉,轻安喜悦从三摩地境界退出来,这宁静和专注的定力可以用来作为修观慧的基础,成功地观察一切法的本质而产生智慧

因此,宣隆禅修法以观呼吸单一为对象,先观而止平衡地发展正定

内观智慧,即毗婆舍那

智慧这个词是指应用因果的原理,主动并尖锐地探索观察和分析物质与心理现象的生起和熄灭即身与心,色法和名法,以便能如实观身心五蕴的本质,无常,不稳,受痛苦所束缚,当中没有可称为自我的存在

在佛教中,智慧不只是辨别,智慧是根据真理,寻查探索分别和观察身心五蕴的运作,以揭开被烦恼覆盖的本性和知道的本质和自性,以到决定性的

在修习智慧开展的阶段,刚开始是肤浅的,当修习而得到观智的功能越来越往内深入,技巧和心也越精细,这时产生了直观的能力内心不满的情绪根本烦恼,只有当禅修者观的智慧,即内观渗透入时,才能根除摧毁烦恼

一般上,一起的正定相辅相成后出击,才能确保最有效清除烦恼,在熄灭苦的道上,两者皆不可或缺是一齐起作用佛陀的教导中提醒说,禅那是种愉悦的状态,并非最终目标,但禅那是达到目标的途径一点的观慧,就能成就一点平静,一点的平静,则能成就一点观慧。

因此,继续在内观上下功夫,并彻见它的本然,觉知其生与灭及其变化。

 

繁体原文:

第一

一個初階修習者,頭十年是一個初階,禅修時,缺乏經驗和稳固的基础,由于未有找对方法守護心,修習時漂浮不定,散乱,心向外發展,壞習慣,冇耐性,貪安逸等,修一陣,然後迅速的退堕,掉回原來未修時的狀態,因此,初階者一定要有一個專一的方法稳住心,觀呼吸是佛陀所教,安全直接自然和容易修習,如果連自己的呼吸都不能集中專注,修習者都要加倍的努力了,因為你会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心一直如此散乱啊,因為你的心從来都冇受过訓練,冇正念,所以冇在覺知上,原來自巳人生從來是不知不覺,在隨業流轉,我們狹隘的心,永遠無法带來安穩自在。我們的情緒一直都在支配我們的心,假使这一切停滞在狹隘的二元化世界中,而我們又將所接觸到外塵,信以為真時,就無法引發我們追求內心的喜悅与平静了。要在自心中找到清净,就要改變你的內心世界,只要我們知道苦是源自我們的反應,那麼,有沒有覺知到負面情緒,便不重要了。唯有當心不再執迷於問題与情緒的反應時,我們才能不断地接受这全然的究竟。最後,我們將感覺与覺知到。存在界的一切都是不可欲求的。而我們受雜染污染的時候是多多,能有正念而净化的心是處在極少的狀態中,自巳也会知道,平時每天的練習只不过一兩個小時或更少,有甚者只是一星期或一個月才共修練習一兩次,大部分的時間,心都受雜染影響,而情緒化会受外在的人事物所影響,日子久了就會变成你的性格,習性反應而影響著心。佛陀所有的教誨皆以反省為基礎。正念是須要相續不断的,不能一曝十寒。

心,包含了受,想,行和識,因此,身体是物質,只是四大假合,心是心理現象,也是精神上的,組合成身体的物質元素,沒有內在的覺知,便沒有知的能力,四大的身體什麼都不知,只有心的元素,意界,能知,心知道的根本特性,和身体的物質元素,都是不同的,因此,不論稱它為理智的心或感性的心都可以。疼痛也是同样的道理,痛也沒有內在的覺知,沒有知的能力,疼痛是聯系着身体而生起的自然現象,可是痛不会意識到身體或自身的存在,疼痛的感受依身體而住,沒有身体痛无法產生,也冇實質的存在,因為在坐禅的時間,入想,行,識而心在受影响,起了反應,因此逃避,情緒出來了,如果坐禅的時候,能轉念,身与,心分開,誰在痛? 冇人在痛啊,你只是觀察身和受只是生起灭去,自然的現象而巳。每當我們談到識時,通常就是指覺知。在佛教所用的名相裡,我們可以找到心是識的基礎的記載。这便与我們以往所認為的,想是覺知的基礎相違背。由此可見,感覺受是一切經驗的根本。如果我們的感覺受是清净的,関爰的,慈悲的,有益的,慷慨的,那麼,这些潛藏的意識便会在我們的行為中表現出来。因此,快樂与否,簡單來說,是完全取决於我們自我內在的意識。我們都很明白,當我們憤怒,懊惱,羡慕或恐懼時,我們是無法從容應对的。此時,覺醒本身並無法引發平静与祥和,因而,不論於內於外,語言都是互有矛盾的。當我們在學習主宰自我的情緒之際,虽可以全然地覺知喜悅与平静。然而,我'們同样会選擇接受担憂,恐懼和憎惡等負面而悲傷的情緒。制做正面与負面的種種心態的,同是一顆心。因此,假如想有成熟稳定安住的心,就必須將凈化情緒,視為最重要之任務。净化情緒不僅能使思绪清晰,对於智慧的引生更是重要。在我們的識中,有一個非常幸運的要素,那就是我們無法一心二用地同時覺知兩個目標,而使我們能學習去辨識有益又有價值的事物,假如我們没有確實明瞭这一点的話,我們將繼續成為它的受害者,在輪迴了。當我們在禅修練習裡,心也是一样,如果心有在專注,覺知在觸上時,你是在觀妄想呢?還是在觸受上覺知?你自已也是一目了然,有覺知在觸,就会冇妄想生起,只要肯下功夫,我們就有能力主宰自巳。这是佛陀的教導中,最為振奮人心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只跟了你的妄想,負面的,不善的所缘,这些負面的情緒,其實不过是失去控制的心吧了,苦,是指我們的心失去了控制。

三摩地,禅修的宁静和定,修習者不管修什麼法門,共四十种業處,而觀呼吸是.其中一種,為了使內心的情緒波動和心理障礙平静下來,而不断專注在一個特定的对象上,直到心冇其他雜念,完全渗入这個对象,形成一個单純合一的覺知境界,例觀呼吸,集中專注在鼻的觸感上,專注而要用心,一下一下的集中在鼻的所缘上,心不往外跑,平常往外攀的杂念和妄想会逐漸汇集于內在一点,一個静止,宁静,定的境界,即三摩地,但这不是意味著心努力集中于处在的一点,而是以念住依照方法精進,毅力,忍耐,心自然而然地汇集于,覺知的境界,这境界的效果使行者体驗到无法形容的純净以及融和美妙的感覺,輕安,喜悦,從三摩地境界退出来,这寧靜和專注的定力可以用來作為修觀慧的基础,成功地觀察一切法的本質而產生智慧,因此,宣隆禅修法以觀呼吸单一為对象,先觀而止平的發展正定。

第四条

內觀智慧,即毗婆舍那,智慧这個詞是指應用因果的原理,主動并尖銳地探索,觀察和分析物質与心理現象的生起和熄滅,即身与心,色法和名法,以便能如實觀身心五蕴的本質,无常,不稳,受痛苦所束縛,当中沒有可称為自我的存在,在佛教中,智慧不只是辨別,智慧是根據真理,尋查,探索分別和觀察身心五蕴的運作,以揭开被煩惱覆蓋的本性和知道的本質和自性,以迖到决定性的達破,在修習智慧開展的階段,刚開始是膚淺的,当修習而得到觀智的功能越來越往內深入,技巧和心也越精細,这時產生了直觀的能力,內心不滿的情緒根本煩惱,只有当禅修者觀的智慧,即內觀滲透迸入時,才能根除摧毀煩惱,一般上,定和觀一起的正定,相輔相成後出击,才能確保最有效清除煩惱,在熄滅苦的道上,决一不可,兩者皆不可或缺。是一齊的起作用,佛陀的教導中提醒說,禅那是種愉悅的狀態,並非最终目標,但禅那郤是達到目標的途徑,一点的觀慧,就'能成就一点平静,一点的平静,則能成就一点觀慧。因此,繼續在內觀上下功夫,並徹見它的本然,覺知其生与灭,及其变化

注:简体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别让你的心受干扰,再制造轮回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8)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圆子  校对:奕

第一

别让你的心受干扰,再制造轮回。

人们的感官贪欲如负债一般,欲望多,难满足我们欠了感官接触的债,于是不断的还,又不断的举债,一旦得不到想要旳,就会不快乐,甚至抱怨某事或他人追求感官欲乐,是人们的惯性又不切实际,因为它非常短暂,人们很快会厌倦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保留感官所接触的东西,无论是景物声音味道气味或念头,都是生灭不已的,这种满足要依靠外境产生

而在生灭过程中,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人们经常为追求愉快的感官而忧心不安

当你开始禅修的时候,负债的总想还债,一旦行者了解到这种追求满足是没有必要的,就像还清债务一样,身心轻安喜悦

正如佛陀所说,这才是值得高兴的事,知道我们追求感官欲望,这种觉悟会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和独立性

禅修是一种更美好的喜乐,如果你不亲自品尝,是不会知道的

禅修的人,他的心会依然佛陀是最有智慧的人,他经验丰富的过来人告诉我们,人体有一种喜乐系统,它求的幸福感远超出世间一切欲望和其他,而且行者可以自己启

当你开始习禅的时候,心中的不安乱、妄想不断被搅动,行者会看不清里面的西是啥换句话说,感官之门没有被守住,我们意识中的妄念透过持续撞击分裂,会越来越多,心完全静不下来一个初阶者常有的体验

日子有功,一旦管控感官并且有正念正知后,禅修会变得不一样了心轻松像还了债一样,而不想再欠债,心会渐渐习惯不想要请别担心,总得先撑过一段日子,且黎明前的夜晚是最黑暗的

每一位禅修者,都会经验疼痛病苦,渐渐远离欲望的过程如果撑不下去,就会放弃,这种人最多,也不是好苗子,不能见法走在行道上了

从我们个人的经验中就可以明,这自我的妄见真是个巨大的重担,使我们的生活受干扰,禅修受障碍。

根除自我的妄见即是指完全的觉悟。但是,既然根除自我不是一蹴成的事,我们更应该当下就开始进行。

要将一株巨大的树连根起,是一件非常乏味的工作,而且还需要消耗很多体力。至于根除自我这件事,便需以心的力量来拔除这根深蒂固于我们内心的自我。当我们的自我仍然存在时,它就是我们的摰爱。我们再也找不到比我们更的人,这也是人类的本性。

而佛陀的教导与其教法就是根除自我,正是佛法的核心。告诉你自,我仍然感到痛苦的原因,是因为仍然有一个

当死亡降临到你身上时,这天将会到来,迫使你放下所有的一切那就是为什么你应该预先修习好放下,以便你能熟练于它的原因。不然,当这刻来临时,将会很难度过。你无须害怕死亡,你最好害怕出生。当你死时,别被临终的状所攫取了。

将心提升到它所知道的范围之上,即世俗之上,种下出世间的种子,无论心受到任何干扰,让它过,但别让心再制轮回。

第二条

法,无上真理真理的根本原则,心灵最高的素质,佛陀的教导

首先,法的本本质圆满和谐存在,与一切现象无关,但存在于有情众生的一切层面法是万物正确的自然秩序,存在于一切,不受任何存在所限制最后,法包含所有无上的素质例如离执慈爱和智慧,令心和谐圆满证。要再加以补充的是法,还包括佛陀教导的基本原则,包含个人与自然法则相应的修行。

第三条

业,个人有意的行为语言与意志将带来生与未来的生命业也含有行为上善恶及中性的价值内容,并使意识将来受到相应的果报

佛教相信未开悟的众生不断出生活着死亡然后再出生,如此轮于不同的生命层次中而出生的生命层次则由众生自作,无法避免的业力决定。

,指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的流转,这是众生不断的生死永无休止的生死然后再生的过程,所以称作轮回。

整个宇宙,从最粗的到最精细的,最高的无色界到最的地狱,所有的有情众生都在轮当中在轮中的众生都受无常不稳定和痛苦所支配,众生会生于个层次的生命,是取决于众生的身意三业

得涅槃则彻底超越世间的轮回。

 

繁体原文:

第一

别讓你的心受干擾,再制造輪迴。

人們的感官貪欲如負債一般,慾望俞多,俞難滿足,我們欠了感官接觸的債,於是不断的還,又不断的舉債,一旦得不到想要旳,就会不快樂,甚至抱怨某事或他人,追求感官欲樂,是人們的慣性又不切實際,因為它非常短暫的,人們很快会厭倦,因為我們沒有能力保留感官所接觸的東西,無論是景物,声音,味道,氣味或念頭,都是生灭不已的,这種滿足要依靠外境產生,而在生灭过程中,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去改變它,人們經常為追求愉快的感官而憂心,不安,當你開始禅修的時候,負債的總想還債,一旦行者了解到这種追求滿足是沒有必要的,就像還清債務一样,身心輕安,喜悦,正如佛陀所說,这才是值得高興的事,知道我們再追求感官欲望,这種覺悟会带來很大的安全感和獨立性,禅修是一種更美好的喜樂,如果你不親自品嘗,是不会知道的,冇禅修的人,他的心会依然故我,佛陀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經驗豐富的过來人告訴我們,人体有一種喜樂系統,它造求的幸福感遠超出世間一切慾望和其他,而且行者可以自巳啓動,當你開始習禅的時候,心中的不安散乱妄想不断被攪動,行者会看不清裡面的柬西是啥,換句話說,感官之門沒有被守住,我們意識中的妄念透过持續撞擊分裂,会越來越多,心完全静不下來,一個初階者,常有的体驗,日子有功,一旦管控感官,並且有正念正知後,禅修会变得不一样了,心会輕鬆像還了債一样,而不想再欠債,心会漸漸習慣不想要,但請别担心,但總得先撑过一段日子,且黎明前的夜晚是最黑暗的,每一位禅修者,都会經驗疼痛,病苦,渐渐遠離慾望的过程,如果撑不下去,就会放棄,这種人最多,也不是好苗子,不能見法走在行道上了,從我們個人的經驗中,就可以証明,这自我的妄見真是個巨大的重担,使我們的生活受干擾,禅修受障礙。根除自我的妄見即是指完全的覺悟。但是,既然根除自我不是一蹴可成的事,我們更應該當下就開始進行。要將一株巨大的树連根拔起,是一件非常乏味的工作,而且還需要消耗很多体力。至於根除自我这件事,便須以心的力量來拔除,这根深蒂固於我們內心的自我。當我們的自我仍然存在時,它就是我們的摰愛。我們再也找不到比我們更爰自巳的人,这也是人類的本性。而佛陀的教導与其教法就是根除自我,正是佛法的核心。告訴你自巳,我仍然感到痛苦的原因,是因為我仍然有一個我。當死亡降臨到你身上時,这天將会到來,迫使你放下所有的一切。那就是為什麼你應該預先修習好放下,以便你能熟練於它.的原因。不然,當这刻來臨時,將会很難度过。你無須害怕死亡,你最好害怕出生。當你死時,別被臨終的徵狀所攫取了。將心提昇到它所知道的範圍之上,即世俗之上,種下出世間的種子,無論任何受干擾的心,讓它过,但別讓心再制做輪迴。

   法,无上真理,真理的根本原則,心靈最高的素質,佛陀的教導,首先,法的本牲本質圓滿和諧地存在,与一切現象冇関,但存在于有情眾生的一切層面,法是萬物正确的自然秩序,存在于一切,但法不受任何存在所限制,最後,法包含所有无上的素質,例如,離執,慈爱和智慧,令心和諧的圓滿修証,要再加以补充的是,法,还包括佛陀教導的基本原则,包含個人与自然法則相應的修行。 

業,個人有意的行為,語言与意志,將带來生,与未來的生命,業也含有行為上善,惡,及中性的价值内容,并使意識將來受到相應的果報,佛教相信未開悟的眾生不断出生,活著,死亡然後再出生,如此輪廻于不同的生命層次中,而出生的生命層次則由眾生自巳所做作,无法避免的業力決定。

第四条

輪廻,指一切眾生无始以來生死相續的流轉,这是眾生不断的生,病,老,死永无休止的生,死然後再生的过程,所以稱作輪廻,整個宇宙,從最粗的到最精細的,最高的无色界到最底的地獄,所有的有情眾生都在輪廻當中,在輪廻中的眾生都受無常,不稳定和痛苦所支配,眾生会生於那個層次的生命,是取决于眾生的身,語,意三業,証得涅槃則彻底超越世間的輪迴。

 

注:简体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怎样摆脱五盖的影响精进修行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9)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校对:奕

第一条

世间确有让我们留恋不已的东西。比如:财富、名利和爱情,那些得不到的和已失去。欲望和物欲迷惑而陷入自设的陷阱,得之欣喜,失之伤痛,心性之颠倒。无法安住于当下。也就感受不到当下最宝贵的时间和馈赠,使自己一次又一次陷于生命的困扰和苦境之中。

当你伸手向空中一抓,发现过去的抓不回,未来的抓不到,可见已逝过往和未来期待,根本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沉迷于过去和未来堆砌的幻象之中,如同水中月,滑入妄想,虚假而不自知。回归当下,是对生命最为深刻的领悟,面对当下,正视和自省,安于身心一事一物、一花一草,修习、参悟。修行是最珍贵的赐予。

第二条

我们在担忧未来的一切,希望未来的事按照我们所计划的方式发展,但通常都会事与愿违。如果行者太在意未来发生的事,便会错失当下,而当下才是我们所拥有的时刻,也是最重要的一刻。

正如不安的心生起时,或许更应该学习放下心中的不安。有趣的是,所有事情都是自己自找的,是你自己选择的。每天忙碌于各种繁杂事物,事情总是做不完,觉得自己很重要,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了你,别人就不行了。

不安令自己带来很多问题,制造了很多难题。因为不安使人陷入不同的处境,而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和处理。事后感到事情多到难以应付。

不安、掉举是五之一,是一。当你想禅修时,它就出现障了,事情特别多,令你放弃、放逸,不再禅修或者没有机会再修习下去了。

佛陀把不安和担忧视为努力状态,行者被情绪摆布,让它成为你的主人。让罪恶感、忧虑充满内心,以致无法独立思考,禅修者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非常幸运得遇佛法,因为佛陀留下来的法是垂手可得的。而一个禅修者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脑袋,能将佛法中不同而相关的部分连接起来,并且知道如何相互配合的练习。起初会很难,像拼图不知如何修起。但日子久了,功夫到了,自然像许多图片一幅一幅的渐渐连在一起,互相依存,并能夠看到整幅图案渐渐形成。

为了去除疑惑,行者要能分辨善恶,知道如何到达目标。目标是培养一颗平静的心,行者需要一颗平静的心禅修。

不安、疑惑会令我们错过轻安的体验,让怀疑障了自己而没有信心再禅修下去,甚至担心禅修太难,或许会怀疑禅修指导的方法。

遵守禅修指导方法的行者,都有很好的成果,这些指导来自二千五百年前的历史传统,是佛陀留下的教导,是非常可靠可信的。这些禅修指导也不断被实践,而我们对修行的简介只是一些个人的看法,这种个人见解往往受到自我形象和外在环境的限制,既不可靠也不可信。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接受佛陀的教导,并依教奉行,这样行者就不会心生疑惑,我们的心非常喜欢幻想各种的概念和可能性。想证明自己,我慢很强,觉得自己才是对的,尤其当禅修散乱不安时,疼痛太強烈时,就会出现不安疑惑。

“疑”是个狡诈的敌人,会令行者下滑,使我们难以禅修,甚至使我们无法修行,因为心忙着想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如果真的想禅修的话,一定要放下所有不安,所有类似的想法。

当我们忠于自己时,就很容易看到真实的自己。如果我门对自己都不真诚,我们怎能对别人真诚。修行只是针对自己,其他一切都只是世俗的,跟修行有关系。诚实与忠于自己是十善之一,也就是真。

第三条

掉举与担忧即是过去与未来。当念头在禅坐中生起时,可以很清楚地看见我们在担忧未。我的钱够不夠?我的健康状况会继续保持吗?我有有能力妥善地将这件事安排得宜等等。忧心未來是无意义的,至少可以说未来也许从不会发生。

当我们陷入妄想或其他种种时,那都只是假想的罢了。我们可能活不到那时候。其次,那个能预知未来的人与担忧未来的人,都会成为过去,是无法预知到其果的。所以我们最好舍弃它、忘掉它,我们在刹那刹那间都会成为过去。

生命不断地从身边溜过,因而在禅坐之际,会担心错失了什么。在禅坐里试图专注,但是内心却开始生起一大堆想要去做別的事的念头,心永无歇止。我门常妄想的东西,大多是我们仍未得到的。这便是魔罗又在呼唤了,掉举就是因此而生起。

掉举与担忧两者皆会使精神枯竭,并夺走我们在禅坐中的精力。如果将精神花在这两者上,我们便是在欺骗自己。

掉举与担忧一点用处也没有,一点建设性也有。它们会夺走我们见的能力。犹如溺水一般,我们沉溺于担忧与掉举之中。当念头涌现时,我们无法安住于当下,无法除去他们。

虽然恐惧在这当中并有被提及,但它却具有嗔恚的倾向。而恐惧在某方面也具备了担忧与掉举的倾向,而形成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不安的种子而缺乏自信。然而,它们都建立在害怕失去的自我的恐惧上。

也会阻止我们修行,佛说,我们会将所有闻的一切跟以往所认知的相比较。然而我们所知的,并不是圣意的真理,根本不能比较。所以,不管我们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的,我们也因此而进退不得。我们所认知的,并不全然真实,真理与世俗不能相提并论。

就是不断的制烦恼令我们无法打坐,如果我们深信有能力超越以往曾做过的一切,我们内心中的这些“疑”便能被治服了。当你能持续完整打坐禅修,也能夠专注于我们的心,并能放下嗔恚。所以真正给我们信心的,是我们自己的行动坚持。自。

第四条

作为凡夫,我们无法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事实:每个人除了拥有此时此刻的当下,別无其他。我们常常对经失去的过去和未的将要发生耿耿于怀,因此忽略了此时此身所拥有的一切。就这样日复一日,我们的苦毫无明显的改观,只有毫无意义的重复。已失去的总是美好的,因为那里有随时可回味的记忆,而得不到,则蕴藏着神秘。那是欲望之源,对即将降临惊喜的期待。于是欲望轮回,沿着业力的轨迹来回往复,在过去和未来挣扎和迷惘。唯独对此时此刻所拥有的视而不见。

要空掉自我的观念,我们需要有点信心。去尝试未知的事物,去探视自已是否做到坚持,真理的真面目,修行生活该做些什么。如果因主观意识太强,而无法与真理相融,整个修行将功亏一篑。为什么?因修行与我们的观念往往并不相合。

摒弃心中一切妄念,看看感觉如何。空掉心中的观念,空掉一切行。当看只是看,听只是听,认知也只是认知,心无动于衷。这时候,才有可能觉悟,也才有可能有所知见。

涅槃并非不可及,涅槃只在五之间。命名它、认知它,让我们更近解脱一步,远离杂染。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世間确有讓我們留恋不已的東西,比如財富,名利和爱情,这些得不到和已失去,給慾望和物慾迷惑而陷入自設的陷阱,得之欣喜,失之傷痛,心性隨之顛倒,无法安住於當下,也就感受不到,當下最宝貴的時間和鐀贈,從而使自己一次又一次陷于生命的困擾和苦境之中,當你伸手向空中一抓,發現过去的抓不回來,未來的抓不到,可見巳逝过往和未來期待,根本不在自巳的掌握之中,沉迷于过去和未來的堆砌的幻象之中,如同水中捉月,滑入妄想,虚假而不知,回歸當下,是对生命最為深刻的領悟,面对當下,正視和自省,安心于身心一事一物,一花一草,和修習,参悟修行,是最珍貴的賜予。

第二条

担憂通常与未來有関,我們希望未來的事,按照我們所計畫的方式發生,但通常都会事与願違,如果行者太在意未來發生的事,便会錯失當下,而當下才是我們所拥有的時刻,也是最重要的一刻,正如不安的心生起時,或许更應該學習放下心中的不安,許多做不完的事,有趣的是所有事情都是自巳自找的,是你自巳選擇的,每天忙碌於各種雜務,事情總是做不完,覺得自巳很重要,覺得自己是個人物,沒有了你,别人就不行了,不安令自巳帶來很多問題,制做難題,因為不安使人陷入不同的處境,而我們不得不去面对,處理,事後感到事情多到難以應付,不安,掉舉是五蓋之一,是一種障礙,當你想禅修時,它就出現障礙了,事情特别多,令你放棄放逸,不再禅修或者冇机会再修習下去了,佛陀把不安和担憂視為奴隸狀態,行者被情緒擺佈,讓它成為你的主人,讓罪惡感,惡作,憂慮充滿內心,以致無法獨立思考,禅修者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非常幸運,得遇佛法,因為佛陀留下來的法,是垂手可得的,而一個禅修者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腦袋,能將佛法中不同而相関的部分連接起来,並且知道如何練習,互相配合,起初会很難,像拼圖,不知如何修起,但日子有功,像許多圖片一幅一幅的漸漸連在一起,互相依存,並能夠看到整幅圖案漸漸形成,為了去除疑惑,行者要能分辨善惡,知道如果去到達目標,目標是培養一顆平静的心,行者需要一顆平静的心禅修,不安疑惑会令我們錯过輕安的經驗,自己令懷疑障礙了自巳而没有能力再禅修,以及担心禅修太難,或許会懷疑禅修指導和方法,遵守禅修指導和方法的行者,都有很好的成果,这些指導来自二千伍佰年前的歷史傳統,是佛陀留下來的教導,是非常可靠可信的,这些禅修指導也不断被實踐,而我們对修行的見解只是一些個人的看法,这種個人見解往往受到自我形象和外在環境的限制,旣不可靠也不可信,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接受佛陀的教導,並依教奉行,那麼,行者就不会心生疑惑,我們的心非常喜歡幻想各種的概念和可能性,想証明自巳,自我傲慢很强,覺得自巳才是对的,尤其當禅修散乱不安時,疼痛太強烈時,就会出現不安疑惑,疑是個狡詐的敵人,会令行者下滑,使我'們難以禅修,甚至使我們無法修行,因為心忙著想一些無関緊要的事,如果真的想禅修的話,一定要放下所有不安,所有類似的想法,當我們忠於自巳時,就很容易看到真實的自巳。如果我們对自巳都不真誠,我們怎能对别人真誠。修行只是針对自己,其他一切都只是世俗的,跟修行沒有関係。誠實与忠於自己是十善之一,也就是真。

第三条

掉舉与擔憂即是过去与未来。當念頭在禅坐中生起時,可以很清楚地看見我們在擔憂未來。我的錢够不夠?我的健康狀況会繼續保持下去嗎 我有沒有能力妥善地將这件事安排得宜?憂心未來是無意義的,或至少可以說,未来也許從不会發生。當我們陷入妄想或其他種種時,那都只是假想的罷了。我們可能活不到那時候,其次,那個能經驗未来的人,与擔憂未来的人,都会成為过去,是無法經驗到其結果的,所以我們最好捨棄它,忘郤它,我們在刹那刹那間都会成為过去。生命不断地從身边溜过,因而在禅坐之際,会擔心錯失了怎麼。在禅坐里試圖專注,但是內心郤開始生起一大堆想要去做別的事的念頭,心永無歇止。我們常妄想的東西,大多是我們仍未得到的。这便是魔罗又在呼喚了。掉舉就是因此而生起。掉舉与擔憂两者皆会使精神枯楬,並奪走我們在禅坐中的精力。如果將精神花在这兩者上,我們便是在欺騙自巳。掉舉与擔憂一点用處也未有,一点建設性也沒有。它們会奪走我們徹見的能力。猶如溺水一般,我們沉溺於擔憂与掉舉之中。於是,念頭湧現時,我們無法安住於當下,無法除郤它們。虽然恐懼在这當中並沒有被提及,但它郤具有嗔恚的傾向。而恐懼在某方面也具備了擔憂与掉舉的傾向,而形成來來回回,上上落落不安的種子,缺乏自信,然而,它們都建立在害怕失去的自我的恐懼上。疑也会阻止我們修行,佛說,我們会將所聞的一切跟以往所認知的相比較。然而我們所知的,並不是勝義的真理,根本不能比較。所以,不管我們再怎麼努力,都是徒勞的,我們也因此而進退不得。我們所認知的,並不全然真實。真理与世俗是不能相提並論,疑就是不断的制做煩惱令我們無法打坐,如果我們深信有能力超越以往曾做过的一切,我們內心中的这些疑便能被治服了。當你能持續坐完整坐禅修,也能夠專注於我們的心,並能放下嗔恚。所以真正帶給我們信心的,是我們自巳的行動堅持。

第四条

作為凡夫,我們无法清醒地認識到一個事實,每個人除了拥有此時此刻的當下,別无其他,我們常常对己经失去的过去和未來的將来耿耿於怀,因此忽略了此時此身所拥有的一切,就这样,日复一日,我們的苦,毫無明顯的改觀,只有毫無意義的重复,已失去,总是美好,因為那里有随時可回味的記憶,而得不到,則蕴藏著神秘,那是慾望之源,对即將降臨的惊喜,期待,于是慾望的輪迴,沿著業力的軌迹來去往复,在过去和未來挣扎和迷惘,唯獨对此時此刻所拥有的視而不見,要空掉自我的觀念。我們需要有点信心,去嘗試未知的事物,去探視自已是否做到堅持,真理的真面目,修行生活該做些怎麼,如果因主觀意識太強,而無法与真理相融,整個修行將功虧一潰。為什麼?因為修行与我們的觀念往往並不相合。摒棄心中一切妄念,看看感覺如何。空掉心中的觀念,空掉一切行。當看只是看,聽只是聽,認知也只是認知,心無動於衷。这時候,才有可能覺悟,也才有可能有所知見。涅槃並非遙不可及,涅槃只在五蓋之間,命名它,認知它,讓我們更近解脱一步。遠離雜染。

注:简体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万缘放下 心无挂碍|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0)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萱|校对:欣)

第一条

        生命的存在,是人生的过程与经历,也是生活。如何释放生命之光?就需要你不断的修习。

        禅是美好生活的呈现,是一种舒服的视野。你说哪里不对,你找不出來,你说哪里不好,你也找不出来。生命是非常可贵的,应该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这无上的智慧,让我们的生命可以自己掌控,而不是处处浪费生命。

        在禅修里面要专注用功,培养定慧。对这些体验越能了解,就越有能力清楚看见自己的心,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障碍,都能够勇往直前。抱有此坚定的信心,功夫就能不断提升。

        领悟是心的力量,开悟有可能忽然出现。杂染烦恼就像水草一样,你必须不断地将他们向外拨开,你才能够见到下面的清水。如果你不继续将他们拨开,它们便会移过来再度的盖住水面。烦恼像水草,草会盖住我们清晰的心,如果不每天练习,它们就会不断造作、生长。要知道在水草下面的水是清澈的。了解的人,不受苦,不了解的人,就是受苦的人。

        每一生都有痛苦,只要有五蕴,就必须受苦。但如果你真的了解,你可以过得自在。每个人都与苦同在,然而如果你们不理解苦,你就无法从中找到解脱的原因。纵使你的见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黏着他们,你就是错的。如果这颗心要想,让它想,但別被念头欺骗、抓住。

第二条

        当你的修习积累了一点一滴的定观,从点滴开始,自己出来的情绪,就有能力控制和看清。

        人生在世,没有一种快乐是专为我们设计的,也没有一种痛苦是为我们预留的。有多少种情绪,就有多少种烦恼,懂得修习,就是善待自己。过去能忘则忘,眼前的能不计较,就别计较,未来的莫想太多,沉淀心情去除浮躁,心静得自在。

        如果你在小事上缺乏节制,在大事上同样无法节制,情緒的好坏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自在、快乐的因子能使你积极和自信,获得巨大能量的源泉。心情底落,暴躁易怒会把你的生活推向深渊,像一触即发的弓箭一般,难以收手,甚至变成火锅。重点是失控的情绪会失去理性,令你难以持续修习,情绪与我们的无名烦恼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只有修习内观智慧,营造好的情绪,转化坏的情绪,生活才能安稳自在,做事得心应手。

        在这一刻,观察自己的情绪,你为什么还放不下呢?能够放下杂染烦恼是一种特殊的智慧,不是平常的聪明。放下杂染烦恼需要有定的基础,定力要用专注力,要使内观洞察力生起。定是你的力量的源泉,正念需要定力,这一切也都不要挂碍在心,如果他们是真正的内观,它将与你同在。如果你把他们挂碍在心,他们将改变知见而挡住新的内观生起。

第三条

        信念是从法生起的,在法里产生信心。因对法有信心,所以有实践力,因有实践力,由实践力得到解,所以变成信解,由了解而得到证。是这样的有次第的向上修习,信了就去实践,信解行证。

        如果是在家的修习者,在生活上,修行跟生活是互相干扰和拉扯的,来来回回的。因此,修习和行持,自然与法相应,尤其跟生活互动最能够学到东西,也是生活禅。

        当你有体验,才知道苦从何来,一般人是不信的多,更不可能了解。如何让別人信?如何使人启动信?这要缘,有佛缘和善慧根,別人的启动也一样,信解行证,有信心是因为法。

        每个人的生命都会遇到问题,需要方法来处理。如果能用佛法来理解和修习,用对方法会得到自在、平静、有定、有慧,所以信会启动。

        当你开始坐禅时,需要用很长一段时间让心安顿下来,这需要时间与持续不断的毅力去坚持。

第四条

        坐禅是平常心,心中无事,便能做出很多好事情。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禅,只是你没有发现它而已。每个人都在禅里,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如果没有发现它很可惜,你有在觉知吗?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生命的存在,是人生的过程与經歷,也是生活,你怎樣把生命開放出來,就是需要修習,禅是美好生活的呈現,是一种舒服的視野,你說那里不对,你找不出來,你說那里不好,你也找不出来,生命是非常可貴的,應該追求这无上的智慧,讓我們的生命可以自己掌控,而不是處處流失的土石流,在禅修里面,要專注用功,培養定慧,对这些体驗愈能了解,越有能力看見自己的心越清楚,不論遇到怎麼困難障礙,都能够勇往直前,抱有此堅定的'信心,功夫就能不断提昇,領悟是心的力量,開悟有可能忽然出現。雜染煩惱就像鴨草一样,你必須不断地將它們向外推動,致使你能够見到下面的清水。如果你不繼續將它們推移到側,它們便会移过來再度的蓋住水面,煩惱像鴨水?草会蓋住我們清晰的心,如果不每天練習,它們就会不断制做,生長,要知道在它下面的水是清澈的。了解的人,不受苦,不了解的人,就是受苦的人。每一生都有痛苦,只要有五蕴,就必須受苦,但如果你真的了解了,你可以过得自在。每個人都与苦同在,然而如果你們不理解苦,你就無法從中得到解脱的原因了。縱使你的見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黏著它們,你就是錯的。如果这顆心要想,讓它想,但別被它的念頭騙了,抓了。

第二条

當你有一点一滴的積累了修習的定觀,從点滴開始,自已出來的情緒,有能力控制和看清,人生在世,没有一种快樂是專為你設計,也没有一种痛苦是為我們預留的,有多少种心情,就有多少种煩惱,懂得修習,就是善待自己,过去能忘則忘,眼前的能不計較,就别計较,未來的莫想太多,沉定心情去除浮躁,心静得自在,如果你在小事上缺乏節制,在大事上同样无法節制,情緒的好壞影响了我們的生活質量,自在快樂的因子能令你积極和自信,獲得巨大能量的泉源,心情底落,暴躁易怒会把你的生活推向深渊,像一觸即發的弓箭一般,難以收手,甚至变成災禍,重点,失控的情緒会失去理性,令你難以修習和持續,情緒与我們的無明煩惱存在密切的因果关係,只有修習內觀智慧,營做好的情緒,轉化壞情緒,生活才能安稳自在,做事得心應手,在这一刻,觀察自己的情緒,你為什麼還放不下呢?能够放下雜染煩惱是一種特殊的智慧,不是平常的聰明,如果要放下,它需要定當它的基礎。定力要用專注力,要使內觀洞察力生起,定是你的力量,正念需要定力,也別試著去記它們,如果它們是真正的內觀,它將与你同在。如果你試著去記住它們,它們將'改變成標籤和概念而擋住新的內觀生起。

第三条

信念,是從法來的,在法裡產生信心,因為对法有信心,所以有實踐力,因為有實踐力,由實踐力得到解,所以变成信解,由了解而得到證,是这样的有次第的向上修習,信了就去實踐,信解行証,如果是在家的修習者,在生活上,修行跟生活是互相干擾和拉扯的,來來回回的,因此,修習和行持,白然与法相應,尤其跟生活互動最能够學到東西,也是生活禅,當你有体驗,才知道苦從何來,一般人是不信的多,更不可能了解,怎樣讓別人信?別人怎樣啓動信?这要缘,有佛缘和善慧根,別人的啟動也一样,信解行証,有信心是因為法,每個人的生命都会遇到問題,需要方法來處理,如果他她們用佛法來理解和修習,用方法,会得到自在,平静,有定有慧,所以信会啟動。當你開始坐禅時,得花上好長一段時間讓心安頓下來,这需要時間与持續不断的毅力。堅持。

第四条

坐禅是平常心,心中无事,便能做出很多好事情,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禅,只是你没有發現它而巳,每個人都在禅里面,只是你不知道,若无發現它就可惜了,你有在覺知嗎?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识别自心,认识自己|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1)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校对:欣)

第一条

        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不能去除“自我”的假象?

        因为无明、不知道啊,也就是我们是否知道自己的苦,其次,要知道如何对冶这些苦。我们必须从禅修的路上下苦功,我们必须体验到无我,至少一次,看看这个自我的假象是何等光景。因此,我们必须透过禅修才可以做到,这是佛陀教导禅那的原因。

        透过修习禅定和内观智慧,行者可以观察苦,从练习开始直至体验片刻的寂止,此时没有想,没有自我投射,只有解脱、自在、喜悦的感觉,以及对能证入实相,生起感恩的心。

        要有这种境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行者必须入定,心必须专注一境,不动摇,不散乱。其次,行者对自己能觉悟要有信心,一旦体验到安止定,行者会知道这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佛陀所说的法,所有修习者用来去除自我的假象,以便附属伴随的污染烦恼消失,清净会增长,在当下,智慧展开,自己达成证悟,安住在喜悦中。行者可以用洞察力、观智与洞察,透过超越的智见,证得智慧很重要。这种智见无法从仪式,求拜和老师或信仰获得,只能从自己身心的呈现中获得。超越的智见,非普通的知识见解,它与我们的经验有关,对自我的意义没有任何疑惑,换言之,就是有了解的体验。

         佛陀和所有的古圣贤、比丘和老师也只是“指路人”,所有导师只能指路,引领行者到正确的道,走不走就靠我们自己。在佛陀时代,人们听一次佛陀说法就开悟了,这是佛陀特有的智慧,能启发学生。虽然我们没有听佛陀说法,但可以阅读佛陀留下来的许多开示和修行上的指导,我们只能跟随他的道行了。行者透过超越的智见,需要时间和坚持、持续的练习下去,是不容易的,但值得用时间证悟和获得智慧。

        证悟指有所体验,获得它对行者有深入的了解,佛陀说污染烦恼也会消失,一旦自我的假象消失,行者的心就不会有负面情绪,我们一再地观察心,就可以得知这善果有多大,这叫做返照智或省察智。佛陀说,污染烦恼消失后,清净就会相对增长,所有的贪、嗔、痴都来自自我的假象。一旦自我的假象消失,内心剩下的只有纯洁和明净。

        自我需要保护,需要感官的满足,也需要安全,然而这世间哪有安全和满足?我们买不到,却让保险公司赚了一大笔,用钱去买安全感,而内心深处仍缺乏安全感。是谁在感受?当然是自我了,然而,如果没有自我,就没有人需要安全感了,身与心就只是身与心而已,自我是不存在的,如果自己强烈抗拒的话,这表示我们对自我的执着是多么强,多么想要。行者如果在禅修的过程中,体会到苦,当行者感受到苦时,自己会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苦?一定是某人或某事使我受苦,直到有一天,才知道,其实是自己的心在制造苦。

        遵循佛陀的教导,也就是依法修行,日子有功,事情会改变,清净法会增长,内心会净化,不论是理智的心或情感的心,都由善意代替恶意,产生正面的心理反应。所有的贪、嗔负面情绪、抗争、反抗,只会带来不快,令心受苦、受累,所以只有愚昧的人才会执着它。行者依法学会向善止恶,是能运用自如,喜悦自在迈向道。

        你每天最应该做的事,是禅修,有坚持吗?

第二条

        “心”非常复杂和散乱,所以要用禅修去看,了解跟“心”相处,慢慢才能够真正学到佛法。佛陀也只有一个心,除了心之外,什么也没有,因此从心下手,所有的时间,都是自己的,如果你在修习的时候,心还在跟随欲望,散乱、到处跑或者希望自己进步,你要留意了,观禅是在减、不要、舍得、放下啊。所有妄想里面,都只是欲望,连想自己进步也是欲望啊,要回到当下,只是知,不加也不减,随生起灭去而已。

第三条

        “禅”要学智慧禅,在生活里面能够放下,真正体验,过很真实的生活。想要过很真实的生活,就要很真实面对自己。想要很真实面对自己,就必须要坐禅。禅修就是花时间跟自己在一起,了解自己,回到自己的当下,知道自已。

        从禅修里面你能找到自己,才能够享受灵性。因为自己的心,总是跟欲望走,停不下来,一直追逐。物质世界你永远没有办法满足,只有灵性的精神世界,有宁静、自在、安稳、念住、觉知、止息,才能够解决物质文明的问题。宁静是左右脑的统觉。如果自己没有修习,会随波逐流于生死轮回,唯有业的不相同时,很容易看见每一颗心都同步趋向更辽阔而清净的道上,进入光明的内心世界,从那一刻起,我们的心都将拥有一致的经验。

第四条

        禅是智慧,禅就是心,从禅找到心,从心找到智慧。禅的方法,是用减法而不是加法,一层一层剥开作用于心的层层负担,也就是解剖自己的心,禅修就是跟自己彻底和平相处。定、静、住,去除外在复杂变化,归于静止,把一切烦恼、束缚、压力放开,回到当下,在知,回到心的觉知上,练习禅修,就是慢慢看清自己心的真实本性。

        现在的物欲世界,资讯,脑根整个都在处理很复杂而快速的讯息,充斥着疲劳、压力。要从这个杂乱世间找到让自己安定的方法是很困难的。禅修可以抒解压力,转化内心的执着,也可以为身、心、灵充氧。禅定才能把心安住。至于从它们那儿能获得多少智慧,就完全在于我们的辨别力和洞察力了。

         在精神上,则是仰赖过去禅修经验的积累。而那些发现有助益的,或自己经验过的,都必须加以利用。一旦找到自己的道之后,我们就不会迷失于内心的黑暗,曲折的深处,而能够直接趋向不同禅的层次境界,那真是一种无上的财宝,智慧的显现。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我們不能去除自我的假象?因為無明不知道啊,也就是我們是否知道自已的苦,其次,要知道如何对冶这些苦,我們必須從禅修的路上下苦功,我們必須体驗到無我,至小一次,看看这個自我的假象是何等光景,因此,我們必須透过禅修才可以做到,这是佛陀教導禅那的原因,透过修習禅定和內觀智慧,行者可以觀察苦,從練習開始直至体驗片刻的寂止,此時沒有想,沒有自我投射,只有解脱,自在,喜悅的感覺,以及对能證入實相,生起感恩, 心,要有这種境界,必須具備两個條件,首先行者必須入定,心必須專注一境,不動摇,不散乱,其次,行者对自巳能覺悟要有信心,一旦体驗到安止定,行者会知道这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佛陀所說的法,所有修習者用來去除自我的假象,以便附屬伴随的污染煩惱消失,清净会增長,在當下,智慧展開,自巳達成證悟,安住在喜悅中,除了智慧以外,行者也可以用洞察力,觀智与洞察,透过超越的智見,所證得的智慧很重要,这種智見無法從儀式,求拜和老師或信仰獲得,只能從自已身心的呈現中獲得,超越的智見,非普通的知識見解,它与我們的經驗有関,对自我的意義沒有任何疑惑,换言之,就是有了解的体驗,佛陀和所有的古聖賢,比丘和老師也只是指路人,所有導師只能指路,引領行者到正确的道,走不走就靠我們自已,在佛陀時代,人們聽一次佛陀說法就開悟了,这是佛陀特有的智慧,能啟發學生,需然我們冇法聽佛陀說法,但可以閱讀佛陀留下来的許多開示和修行上的指導,我們只能跟隨他的道行了,行者透过超越的智見,需要時間和堅持持續的練習下去,是不容易的,但值得用時間證悟和獲得智慧,證悟指有所体驗,獲得它对行者有深入的了解,佛陀說污染煩惱也会消失,一旦自我的假象消失,行者的心就不会有負面情緒,我們一再的觀察心,就可以得知这善果有多大,这叫做返照智或省察智,佛陀說,污染煩惱消失後,清净就会相对增長,所有的貪嗔痴都來自自我的假象,一旦自我的假象消失,內心剩下的只有純潔和明净,自我需要保護,需要感官的滿足,也需要安全,然而这世間那有安全和滿足?我們買不到,郤讓保險公司賺了一大筆,用錢去買安全感,而內心深處仍缺乏安全感,是谁在感受?當然是自我了,然而,如果没有自我,就沒有人需要安全感了,身与心就只是身与心而已,自我是不存在的,如果自巳強烈抗拒的話,这表示我們对自我的執著是多麼强,多麼想要,行者如果在禅修和过程中,体会苦,當行者感受到苦時,自巳会問自已?為什麼会有这些苦?一定是某人或某事使我受苦,直到有一天,我知道,其實是自巳的心在制做苦,遵循佛陀的教導,也就是依法修行,日子有功,事情会改變,清净法会增長,內心会净化,不論是理智的心,或情感的心,由善意代替惡意,以正面的心理反應,所有的貪嗔負面情緒,抗爭,反抗,郤也只会带來不快,令心受苦受累,所以只有愚昧的人才会執著它,行者依法學会向善止恶,而是能運用自如,喜悅自在邁向道,你每天最應該做的事,是禅修,有堅持嗎?

第二条

心是非常複雜和散乱,所以要用禅修去看,了解跟心相處,慢慢才能夠真正學到佛法,佛陀也只有一個心,除了'心之外,什麼也沒有,因此從心下手,所有的時間,都是自已的,如果你在修習的時候,心還在跟随慾望,散乱,到處跑,或者希望自已進步,你要留意了,觀禅是在减,不要,捨得放下啊,所有妄想里面,都只是慾望,連想自己進步也是慾望啊,是回到當下,只是知,不加也不减,隨生起,灭去而巳。

第三条

但禅要學智慧禅,在生活裡面能夠放下,真正体驗,过很真實的生活,要过很真實的生活,必須很真實面对自己,要很真實面對自己,就必須要坐禅,禅修就是花時間跟自己在一起,了解自己,回到自己的當下,知道自已,從禅修裡面你会找到自己,才能夠享受靈性,因為自己的心,總是跟慾望走,停不下来,一直追逐,物質世界你永遠冇法滿足,只有靈性的精神世界,有寧靜,自在,安稳,念住,覺知,止息,才能夠解決物質文明的問題,寧靜是左右腦的統覺,如果自己冇修習,会随波逐流於生死輪廻,唯有業的不相同時,就很容易能看見每一颗心都同步趨向更遼闊而清净的道上,進入光明的內心世界,從那一刻起,我們的心都將拥有一致的經驗。

第四条

禅是智慧,禅就是心,從禅找到心,從心找到智慧,禅的方法,是用减法而不是加法,一層一層剝開作用於心的層層負擔,也就是解剖自已的心,禅修就是跟自己徹底和平相處,定,静,住,去除外在複雜变化,歸于静止,把一切煩惱,束縛,壓力放開,回到當下,在知,回到心的覺知上,練習禅修,就是慢慢看清自巳心的真實本性,現在的物慾世界,資訊,腦根整個都在處理很複雜而快速的訊息,疲勞,壓力,要從这個雜乱世間,能夠找到讓自己安定的方法,是很困難的,禅修可以抒解壓力,轉化內心的執著,也可以讓身心靈充氧,禅定才能把心安住。至於從它們那兒能獲得多少智慧,就完全在於我們的辨別力和洞察力了。在精神上,則是仰賴过去禅修經驗的積累。而那些發現有助益的,或自己经驗过的,都必須加以利用。一旦找到自巳的道之後,我們就不会迷失於內心的黑暗,曲折的深處,而能夠直接趨向不同的禅的層次境界,那真是一種無上的財宝,智慧的顯現。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持续修行,得智慧,断轮回|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2)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校对:欣)

第一条
        修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阶过程,人与人之间的见解难免会有相左之处。然而,佛陀直接而明了的教导,道出了真实的平静与心的自由并不存在于世间法中,皆有感在面对困扰与恐惧的情境时,很难不随波逐流。无明与自我概念,会使我们无法放下,心会想占有,已经养成的惯性思考模式正阻挡着内心的视野。我们必须跳脱出来,并觉悟一切外相的虚妄。
        关于这个身体,我们认为我们拥有它,对不对?多大的负担啊,这具身体不是给我们制造很多痛苦吗?如果我们真的拥有它的话,它为何又不听从我们呢?它为何没有服从我们的命令?疾病来时,疼痛生起时,能不病吗?不死吗?
        身体只是我们的过客,所有在身体上发生的都只是生灭事件。没有什么好烦忧的。我们只要继续修行,不要在下一世又回来。我们的禅修越是进步,心就会变得越警觉、越清醒,而且越能领会、明了和接受不同的看法。
        修禅的心深知外在所见的绝非真实,真正重要的是使你的见解和真理一致,一旦你的见解正确了,心马上便会平静,如果你的见解是错的,一切事物即刻会错。对于修行,你所需要的一切事物,呼吸与心都早已在那儿了。因此,尝试使你的见解与呼吸一致,那么你便不须要在你的禅坐上耗费很多力气了,这颗心将会立刻安静下来而静止。只要持续地修行,你将在你自己身上寻出究竟。

第二条
        我们的心常常跟着现象跑,没有办法停止,会非常的累,所以要降低贪婪、物化的习气,回到清净、自然、检朴的生活。日常生活中觉察灵性,而不是物质,灵性要一直接近,发展智慧,才会契入道而向果。因为我们有物质的想法,为了净化你物质的想法,贪婪的想法,所以要用方法,净化那个想法。要超出生死轮回,就要冲出意识的贪婪业力,所以要用方法,冲出轮回、物化的执着。

第三条
        如果心还未达到清净的层次,轮回将无可避免。有人可能会否认死后有轮回,或者持虚无的主义,否定死后生命会延续的任何可能,但是信仰无法改变事实,一个人意识知道的根本特性不受任何猜测所主宰,也不会被个人的观点或意见所影。,它是一个人自己内在的主宰,与业力结合,凌驾一切猜测思想之上。结果是一期生命完结,投生另一期生命,如:陆上、海或水中生命,或饿鬼、天、梵的生命,心意识投生这些道中,是相应的业力,业力是决定性的因素,它驱使心在轮回中流转无尽。
第四条
        当我们有了禅的时候,就有穿透性,没有禅的时候,就有时空性。时间是一个现象问题,每一个现象都在时间中产生,看你在时间里面是怎么去造作这些东西。文字只是表达,个人的领悟各有不同,如果不懂文字,就要用心,而禅是心,领悟也是心,只有知识不修心也没有用。禅为道用,用是智慧,没有智慧行道难,如果我们讨论它们,它们只不过是理论,而不是真正的佛法,宁可不讨论,因为它不是事实,除了你无中生有,结果什么也没有。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修行,是一個持續不断的進階过程,因此,人与人之間的見解難免会有相左之處。然而,佛陀直接而明瞭的教導,道出了真實的平静与心的自由並不存在於世間法中,皆有感在面对困擾与恐懼的情境時,很難不随波逐流。無明与自我概念,会使我們無法放下,心会想佔有,巳经養成的慣性思考模式正阻擋著內心的視野。我們必須跳脱出来,並覺悟一切外相的虚妄。関於这個身體呢?我們認為我們拥有它,对不对?多大的負擔啊,这具身體不是給我們制做很多痛苦嗎?如果我們真的拥有它的話,它為何又不聽從我們呢?它為何沒有服從我們的命令?疾病來時,疼痛生起時,能不病嗎?不死呢?身體只是我們的过客,所有在身體上所發生的都只是生灭事件。沒有怎麼好煩憂的。我們只要繼續修行,不要在下一世又回來。我們的禅修若是越進步,心就会变得越警覺,越清醒,而且越能領会,明瞭和接受不同的看法。修禅的心深知外在所見的絕非真實,真正重要的是你使你的見解和真理一致,一旦你的見解正確了,心馬上便会平静,如果你的見解是錯的,一切事物即刻会錯。对於修行,你所需要的一切事物,呼吸与心都早已在那兒了。因此,嘗試使你的見解与呼吸一致,那麼你便不須要在你的禅坐上耗費很多力氣了,这顆心將会立刻安静下来而静止。只要持續的修行,你將在你自巳身上尋出究竟。
第二条
我們的心常常跟著現象在跑,沒有辦法停止,会非常的累,所以要降底貪婪,物化的習氣,回到清净,自然,檢樸的生活,日常生活,覺察靈性,而不是物質,靈性要一直接近,發展智慧,才会契入道而向果,為了净化你有質的想法,帶質的想法,因為我們有物質的想法,所以要用方法,净化那個質,要超出生死輪廻,就要衝出意識的貪婪業力,所以要用方法,衝出輪廻,物化的執著。
第三条
如果心還未達到清净的層次,輪廻將无可避免,有人可能会否認死後有輪迥,或者虚无的主義,否定死後生命会延續的任何可能,但是信仰无法改變事實,一個人意識知道的根本特性不受任何猜測所主宰,也不会被個人的觀点或意見所影响,它是一個人自己內在的主宰,与業力結合,凌駕一切猜測思想,結果是一期生命完结,投生令一期生命,如陸上,海或水中生命,或餓鬼,天,梵的生命,心意識投生这些道中,是相應的業力,業力是决定性的因素,它驅使心在輪廻中流轉无尽。
第四条
當我們有了禅的時候,就有穿透性,沒有禅的時候,就有時空性,時間是一個現象問題,每一個現象都在時間中產生,看你在時間裡面是怎麼去做作这些東西,文字只是表達,但個人的領悟各有不同,如果不懂文字,就要用心,因為禅是心,領悟也是心,只有知識不修心也冇用,禅為道用,用是智慧,冇智慧在道上難,如果我們討論它們,它們只不过是理論,而不是真正的佛法,寧可不討論,因為它不是事實,除了你無中生有,結果什麼也沒有。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什么是正念力和精进力|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3)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校对:欣)

第一条

正念力

        精进直接导引出正念的开展,是心灵的能力。我们解释正念的心理状态为心的充实,在专注之中没有障碍,没有排斥,它包容涵盖了经验的每一个面向,觉知之外,一无所有。不管我们在做什么,也不管我们是什么,它可以激起我们觉知的特质。

        观受的正念提供了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在反应状态早已被牵制蒙蔽的心,假设这颗心迷失在欲望的状态,有强烈的和愉悦的影响在吸引着注意力,除了注意身体的觉受与意象的呈现之外,假使我们能清晰而明确地觉照身体与意象的愉悦感,我们就可以很直接的看到就是这个愉悦感攫取了你的心,并支配着攫取的动作。

        当我们了解渴望是如何被感觉支配时,我们可以做不同的决择。当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强烈执着与嗔心的状态下,观受的正念可以成为你觉照与解脱的强而有力的工具。当有强烈情绪出现的时候,观身与观受是会有帮助的,亦即非常专注的去觉知眼前身体的感受,到底这种感觉是愉快还是不愉快。这个训练帮助我们念念分明并且使情绪不致于迷失在个人的故事之中,加这加那。

        觉知不同精神状态的功能,我们可以觉知到渴望是一种障碍,正信是一种心灵助益。当正念的运用增长之后,对于一些基本的律则或法理也会有所觉知,四圣谛、八正道、能觉与所觉的关系。借此觉知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时时刻刻保持正念保持觉知状态,能以理智增强正信,并使我们的生命达到究竟。

       正念的特性绝非浮短浅薄,它是敏锐而深广的。假使我们扔一根浮木到河流中,它将在河流表面上下浮动,如果扔一颗小石子到河流中,它立刻沉没。如果我们对一个事物执持正念,我们的觉知将深深沉入其中,只要正念持续,对它的观察也将持续,不会有片刻的心不在焉,心与物如面对面一般,是直接的、专注的、深沉的、敏锐的。即心物合一。正念也显示是一种保护作用,因为当我们持正念时,我们被保护免于受贪、嗔、痴支配,它们是在我们生命中制造痛苦与疑虑的根源。

第二条

精进力

        佛教的任何宗派都有精进的修行,可以藉着观照来激发,亦即观照死亡的必然性和人生的无常性。我们无法掌握事情的发展,但想想当下生命的不确定性,世界上存在着这么多分裂的力量,而且有这么多毁灭的潜在危机。

      无常,生命中不确定的特质,形成了法与真理。是人类最珍贵而稀有的礼物,是我们所不可忽略的。精进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是初步的努力,它是鼓舞或自愿地走向发觉生命的正途。第二个是自由与超越的努力,它是勤勉的且遭遇困难时不会迟疑畏缩。第三个是不退转的努力,它不会使能量减少或淤滞,而会不断产生力量导引我们走向解脱之途。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正念力

精進直接導引出正念的開展,是心靈的能力。我們解釋正念的心理狀態為心的充實,在專注之中沒有障礙,沒有排斥,它包容涵蓋了經驗的每一個面向,覺知之外,一無所有。不管我們在做怎麼,也不管我們是怎麼,它可以激起我們覺知的特質。觀受的正念提供了一把鑰匙,為我們開啓了在反應狀態早巳被牽制矇蔽的心,假設这颗心迷失在欲望的狀態,有强烈的和愉悅的影像在吸引著注意力,除了注意身體的覺受与意象的呈現之外,假使我們能清晰而明確地覺照身體与意象的愉悅感,我們就可以很直接的看到就是这個愉悅感攫取了你的心,並支配著攫取的動作。當我們了解渴望是如何被感覺支配時,我們可以做不同的决擇。當我們發現自巳處在强烈執著与嗔心的狀態下,觀受的正念可以成為你覺照与解脱的強而有力的工具。當有强烈情緒出現的時候,觀身与觀受是会有幫助的,亦即非常專注的去覺知眼前身體的感受,到底这種感覺是愉快還是不愉快。这個訓練幫助我們念念分明並且使情緒不致於迷失在個人的故事之中,加这加那,覺知不同精神狀態的功能,对於渴望的作用我們覺知是一種障礙,对於正信的作用覺知是一種心靈助益。當正念的運用增長之後,对於一些基本的律則或法理也会有所覺知,四聖諦,八正道,能覺与所覺的関係,藉此覺知可以開展我們的智慧,時時刻刻持正念保持覺知狀態,能以理智增强正信,並使我們的生命達到究竟。正念的特性絕非浮短淺薄,它是敏銳而深广的。假使我們扔一根浮木到河流中,它將在河流表面上下浮動,如果扔一顆小石子到河流中,它立刻沉沒。如果我們对一個事物執持正念,我們的覺知將深深沉入其中,只要正念持續,对它的觀察也將持續,不会有片刻的心不在焉,心与物如面对面一般,是直接的,專注的,深沉的,敏銳的即心物合一。正念也顯示是一種保護作用,因為當我們持正念時,我們被保護免於受貪嗔痴支配,它們是在我們生命中制造痛苦与疑慮的根源。

第二条

精進力

佛教的任何宗派都有精進的修行,可以藉著觀照來激發,亦即觀照死亡的必然性和人生的無常性,我們無法掌握事情的發展,但想想當下生命的不確定性,世界上存在著这麽多分裂的力量,而且有这麼多毁滅的潛在危機。無常,生命中不確定的特質,形成了法与真理。是人類最珍貴而稀有的禮物,是我們所不可忽略的。精進可以分為三方面,第一是初步的努力,它是鼓舞或自願地走向發覺生命的正途。第二個是自由与超越的努力,它是勤勉的且遭遇困難時不会遲疑畏縮。第三個是不退轉的努力,它不会使能量减少或淤滞,而会不断產生力量導引我們走向解脱之途。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禅修让心安定,如静止的流水一般|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4)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欣)

第一条

        流动的止水,静止的流水。静止是定,而流动是慧。

        我们禅修是让心安定,如静止的水一般,然后它可以流动。修禅开始,我们学习止水像什么,以及流水像什么。修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将看见它们如何相辅相成。两者都在静止与流动,这是一件不太容易想象的事。我们可了解止水不流动,也可了解流水不静止,但当修行时,我们同时体会两者,心有时不安,有时能静。真正修行人的心就如流动的止水,或静止的流水,行者心中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具有那种特质。

        只有流动是不正确的,只有静止也是不正确的。当我们具有修行的经验时,心将处于这种流水是静止的情况。这是我们从未看过的事,当我们看见流水时,它就是在流动,当看见止水时,它不流动。但在我们心里,它真的会如静止的流水一样。

        在佛法的修行中,我们有禅定与安止,与智慧等持。然后,无论坐在哪里,心都是静止的,且是流动的。静止的流水。每当此事在行者心中发生时,它都是特殊与奇异的,和我们一直以来所知的凡心不同。

        从前,当它流动时,它动,当它静止时,它不动,就只是静止,心可如此比喻为水。但透过禅修,它进入一种状态,即如静止的流水一般。无论我们在做什么,心就如流水,不过是止静的,让我们的心像这样。定慧等持。

第二条

        佛陀的教导是正确的,只是我们的心还没做对,时常处在上上落落的状态,有时修,有时停,从未落实去认真修行。有许多的想法与欲望,但我们若有一颗少欲知足的心,则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很自在。

        为什么还不平静呢?这是必须要思量的事,当它不是真实的时候,就会不平静,真实地修行佛法是引领你去放下。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流動的止水,静止的流水

靜止是定,而流動是慧。我們禅修讓心安定,如静止的水一般,然後它可以流動。修禅開始,我們學習止水像什麼,以及流水像什麼。修行一段時間後,我們將看見它們如何相輔相成。兩者都在静止与流動,这是一件不太容易想像的事。我們可了解止水不流動,也可了解流水不静止,但當修行時,我們同時体会兩者,心有時不安,有時能静,真正修行人的心就如流動的止水,或静止的流水,行者心中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具有那種特質。只有流動是不正确的,只有静止也是不正确的。當我們具有修行的經驗時,心將處於这種流水是静止的情況。这是我們從未看过的事,當我們看見流水時,它就是在流動,當看見止水時,它不流動。但在我們心裡,它真的会如静止的流水一样。在佛法的修行中,我們有禅定与安止,与智慧等持。然後,無論坐在那裡,心都是静止的,且是流動的,静止的流水。每當此事在行者心中發生時,它都是特殊与奇異的,和我們一直以來所知的凡心不同。從前,當它流動時,它動,當它静止時,它不動,就只是静止,心可如此比喻為水。但透过禅修,它進入一種狀態,即如静止的流水一般。無論我們在做怎麼,心就如流.水,不过是止静的,讓我們的心像这样。定慧等持。

第二条

佛陀的教導是正确的,只是我'們的心還沒做对,時常處在上上落落的狀態,有時修,有時停,從未落實去認真修行,有許多的想法与欲望,但我們若有一颗少欲知足的心,則無論走到那都能很自在。為怎麼還不平静呢?这是必須要量的事,當它不是真實的時,就会不平静,真實地修行佛法是引領你去放下。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正确的心态与知见|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5)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欣)

        开始禅修时,往往不知道所谓止在一点是在哪里?心很散乱,想要攀一些缘或一个境,随息虽然比较细了,有些节奏了,不过还有呼吸让我们去专注。但是止的时候,这些都没有了,甚至有时连触觉也没有,只是一种意相。这时心里会感到很空虚,很空洞,而想要捉一些东西。

        之后觉察到呼吸,又退回去随息,随了一段时间,又会进入止。或有时一些念头转粗时,可能就掉回不在呼吸上,之后会再随呼吸,随了之后再进入止。到证止时,心就可以安住在方法上,知道有妄念,但不会受妄念所干扰。这是属于欲界的定境。

        假如能够一直保持这个功夫,观呼吸要练习很多,守住那个境,不必刻意用力,练习得足够多,渐渐地就可以进入比较深细的定。但是过程中,妄念还是一直跟随着我们,只不过方法用得愈深,心住得愈细。会出现的妄念往往都是我们心里潜伏着的,或是比较深细的烦恼。

        如果打坐时,觉察到妄念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就表示这些妄念还很粗,工夫也很粗。当功夫很稳时,就会与善法相应,反之,就很容易被妄念拉走。上上落落,来来回回,但持续的用功,用方法,用到终于能够把自已的心安住在一个境上时,即是修止。止了之后,就可以修观 ,或进入比较深细的定境。

        有些人修行,可能是想从定中得到感应或神通,也即是说,能够入定的话,心的力量会加强。不过,那时若没有智慧的引导,这些力量可能反而会左右了我们。因为力量强了之后,若自己内在的道德或知见不够,将无法控制这种强而有力的作用,最后便会被它牵引而去,入了桃花园,游花园不想出来了。

        假如没有正确的道德与知见来指导,这好比手上有武器而这项武器就会变成造业的工具了。所以修定之前,若没有正见引导,就会出现问题,这也是观呼吸的时候,先观而后止跟随,观止平衡的发展,与只是修定的分别了,这也是宣隆禅修法在呼吸上,下功夫的重点了。

        有时是心态与知见出了问题,打坐时要一心一意地用功,因为功夫用得好的话,止观一齐起作用,有定而启发智慧。这些见解大家都有,只是力不从心,坐下去时,贪嗔慢心起了,心就不是这样了,所以有些人打坐会愈坐愈偏,是因为微细的心理未能紧紧地依正见做调和。

        其中,最容易阻碍我们用功的心态便是慢心,自卑与人比较,用门面功夫来装饰自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修行。我们不要以为每个人用功时,心念都很善良,有时贪嗔起,什么花招都会出来的。妄念本来就是在反映我们现实生活的状况。生活中的一些习气,会熏入我们的心里,成为妄念,有时不善心起,会作出许多反应,在打坐时也会的。这些心态很微细,一不小心让它得逞,后果就严重了,那时已忘记应该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来用功,因为慢心,妒嫉心或自卑心太强,不是放弃,就是走偏,覆盖了所有的善念。所以功夫用不上,也不能够进步,愈无法进步便会偏离正道。

        因此,我们真的要很细心地注意观察自己的妄念。修行要往内修,不是向外求。

        如果修行出了问题,烦恼没有断,我们都会有这些问题,所以修行时要很注意自己的心态。有时只是一个很微细的作用闪过,就会把我们拉到另一个方向去,尤其是慢心,一定要设法调整。

        修行是个人的事,不能和别人比较,慢是根本烦恼的一种,每一个人心里都有慢,修行要将自己的心打开来看,往内修,不向外追求的。如果打坐时发现我们有这种心态。就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把它调整过来,调整之后,知见就会发挥它的功能,将我们带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去。所以不要因为烦恼和妄念的出现而觉得烦躁,从中我们才能够看到自已的问题。

        妄念其实是在传达很多重要讯息给我们,只是看我们怎样去吸收它,接受它,明白它,所以不要怕妄念。面对它,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一些问题,包括不正确的心态,一旦看清楚了,就知道问题在哪儿了。修行是往内修而能够调整,向着道的方向迈进。

 

繁体原文:

正确的心態与知見

開始禅修時,往往不知道所謂止在一点是在那里?'心郤很散乱,想要攀一些緣或一個境,随息虽然比較細了,有些節奏了,不过還有呼吸讓我們去專注。但是止的時候,这些都沒有了,甚至有時連觸覺也沒有,只是一種意相。这時心裡会感到很空虚,很空洞,而想要捉一些柬西。之後覺察到呼吸,又退回去随息,随了一段時間,又会進入止。或有時一些念頭轉粗時,可能就掉回不在呼吸上,之後会再随呼吸,随了之後再進入止,到証止時,心就可以安住在方法上,知道有妄念,但不会受妄念所干擾。这是屬於欲界的定境。假如能夠一直保持这個功夫,觀呼吸要練習很多,守住那個境,不必刻意用力,練習得足夠多,漸漸地就可以進入比較深細的定。但是过程中,妄念還是一直跟随著我們,只不过方法用得愈深,心住得愈細,会出現的妄念往往都是我們心裡潛伏著的,或是比較深細的煩惱。如果打坐時,覺察到妄念是最近發生的事情,就'表示这些妄念還很粗,工夫也很粗。當功夫很穩時,就会与善法相應,反之,就很容易被妄念拉走。上上落落,來來回回,但持續的用功用方法,用到終於能夠把自已的心安住在一個境上時,即是修止。止了之後,就可以修觀 ,或進入比較深細的定境。有些人修行,可能是想從定中得到感應或'神通,也即是說,能夠入定的話,心的力量会加强。不过,那時若沒有智慧的引導,这些力量可能反而会左右了我們。因為力量强了之後,若自己內在的道德或知見不夠,將無法控制这種强而有力的作用,最後便会被它牽引而去,入了桃花園,遊花園不想出來了。假如沒有正确的道德与知見来指導,这好比手上有武'器而这項-武器就会变成造業的工具了。所以修定之前,若沒有正見引導,就会出现問題,这也是觀呼吸的時候,先觀而後止跟随,觀止平衡的發展,与只是修定的分别了,这也是宣隆禅修法在呼吸上,下功夫的重点了。有時是心態与知見出了問題,打坐時要一心一意地用功,因為功夫用得好的話,止觀一齊起作用,有定而啟發智慧。这些見解大家都有,只是力不從心,坐下去時,貪嗔慢心起了,心就不是这样了,所以有些人打坐会愈坐愈偏,是因為微細的心理未能緊緊地依正見做調和,其中,最容易阻礙我們用功的心熊便是慢心,自卑,与人比較,用門面功夫來裝飾自巳,怕別人不知道自巳有修行,我們不要以為每個人用功時,心念都很善良,有時貪嗔起,怎麼花招都会出來的。妄念本来就是在反映我們现實生活的狀況。生活中的一些習氣,会熏入我們的心裡,成為妄念,有時不善心起,会作出許多反應,在打坐時也会的。这'些心熊很微細,一不小心讓它得逞,後果就嚴重了,那時已忘記應該要調整自巳的心態來用功,因為慢心,妒嫉心或自卑心太强,不是放棄,就是走偏,覆蓋了所有的善念,所以功夫用不上,也不能夠進步,愈無法進步便会偏离正道,因此,我們真的要很細心地注意觀察自巳的妄念。修行要往內修,不是向外求。如果修行出了問題,煩惱沒有断,我們都會有这些問題,所以修行時要很注意自巳的心態。有時只是一個很微細的作用閃过,就会把我們拉到另一個方向去,尤其是慢心,一定要設法調整。修行是個人的事,不能和別人比較,慢是根本煩惱的一種,每一個人心里都有慢,修行要將自巳的心打開來看,往內修,不向外追求的。如果打坐時發現我們有这種心態。就要不断地提醒自巳把它調整过来,調整之後,知見就會發揮它的功能,將我們帶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標去。所以不要因為煩惱和妄念的出現而覺得煩躁,從中我們才能夠看到自已的問題。妄念其實是在傳達很多重要訊息給我們,只是看我們怎樣去吸收它,接受它,明白它?所以不要怕妄念,面对它,就可以看到自已的一些問題,包括不正确的心熊,一旦看清楚了,知道問題在那了,修行是往內修而能夠調整,向道的方向邁進。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人生需要放手|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6)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校对:欣)

                   人生需要放手。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路上奔跑,一直在追逐那仿佛永远达不到的目标,心很累,但只要我们稍微停下来回头看看,也许会发现当初的目标早已在身后了,引诱我们的是不断升级的欲望。

        欲望就像一条锁链,一个连着一个,永远都不可能满足,而我们永远都会为自己的欲望找到借口。人的一生就好像一盏灯,欲望则是灯光,当灯光燃烧得太过剧烈之时,灯油就会枯竭。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不过很少有人做到无欲则刚,人们在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后,通常都不会停下脚步,而是被各种诱因所迷惑,变得不知满足,并且能轻易地就能找到借口。欲望是一片茫茫苦海,你要用健康和时间付出代价,若能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时停下追逐的脚步回头看看,就能好好地驾驭它们。

        有所求,并求之有度,才不会迷失自我。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放手的,曾经以为不能放手的东西,只是生命瞬间的一块跳板,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包括情感,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一切就会改变,因为也是无常的。

        人在跳板上,最痛苦的不是跳下那一刻,而是跳下之前心里的挣扎,犹豫、无助、无法向别人倾诉,闭上眼睛,鼓起勇气,跳了就过去了。生命当中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也有更多东西需要勇于放手。永不放弃的坚守确实顽强,但明智的放手要有勇气与智慧,是洞察万物规律和自身条件之后的理性选择,也是另外一种坚守。放手和坚守一样,对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闪耀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

        人生的道上都会遇到岔道,若是在岔道前有太多的犹豫和不舍,则会停滞不前。很多看起来不能放手的东西,只不过是生命的一瞬间,有很多可能是多余的、不必要的。其实放手并没有那么艰难,只需鼓起勇气,不用想得太复杂,轻轻一跃,放手不是深渊,而是一尺之水,一带而过,对于内心的修行而言,这简简单单的一带而过就是一次飞跃。

       固执地认为不能放手的东西,未必真的不能放手,不能放手的仅仅是自我的挣扎与是我的想法。放下是解开心灵枷锁的钥匙,经历过一次,便是一次人生的升华。放下是大智慧,需要大勇气。

 

繁体原文:

人生需要放手

很多時候,我們一直在路上奔跑,一直在追逐那彷彿永遠達不到的目標,心很累,但只要我們稍微停下来回頭看看,也許会發現当初的目標早已在身后了,而且引透我們的是不断升級的欲望。欲望就像一条鎖鏈,一個連著一個,永遠都不可能滿足,而我們永遠都会為自巳的欲望找到借口,人的一生就好像一盏燈,欲望則是灯光,当灯光燃燒得太过剧烈之時,灯油就會枯竭,人的欲望,無窮無盡,不过很少有人做到無欲則剛,当人們在實現了自巳的目標後,通常都不会停下脚步,而是被各種誘因所迷惑,被变得不知滿足,並且能輕易地就能找到借口,欲望是一片茫茫苦海,你要用健康和時間付出代價,若能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不時停下追逐的腳步回頭看看,就能好好地駕馭它們。有所求,并求之有度,才不会迷失自我。其實,沒有什么東西是不能放手的,曾經以為不能放手的東西,只是生命瞬間的一块跳板,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包括情感,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一切就会改變,因為也是無常的,人在跳板上,最痛苦的不是跳下那一刻,而是跳下之前,心里的挣扎,犹豫,无助無法向别人傾訴,閉上眼睛,鼓起勇氣,跳了就过去了。生命当中有很多東西需要堅守,也有更多東西需要勇于放手。永不放棄的堅守确實頑強,但明智的放手要有勇氣与智慧,而是洞察万物規律和自身條件之后的理性选择,也是另外一種堅守。放手和堅守一样,对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它閃耀著理性和智慧的光芒。在人生的道上都会遇到岔道,若是在岔道前有太多的犹豫和不舍,則会停滞不前,很多看起來不能放手的東西,只不过是生命的一瞬間,有很多可能是多餘的,不必要的。其實放手并沒有那麼艰難,只需鼓起勇氣,不用想得太覆雜,輕輕一跃,放手不是深淵,而是一尺之水,一帶而过,对于內心的修行而言,这簡簡單單的一帶而过就是一次飞跃。固執地認為不能放手的東西,未必真的不能放手,不能放手的仅仅是自我的挣扎与是我的。放下是解開心灵枷鎖的钥匙,經历过一次,便是一次人生的升华,放下是大智慧,需要大勇氣。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看远,看透,看淡|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7)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看远,看透,看淡

        淡泊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心境,更是超脱尘世的豁达,是领悟人生,参透世界之后的一种从容,是辛苦修行之后的大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让我们不再虚伪,也不需要圆滑,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达到平静宁和的境界,面对万事万物,坦然安详,才不会被俗世繁华中的浮躁和纷扰所诱惑,才可以心境清明,不染尘埃。

        当我们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有些东西并不合理,但是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是必须依靠。学会驾驭自己的生活,即使困难重重,也要满怀信心地向前,不自持,不自卑,不抱怨,相爱的人,相爰而不相执,是内心真正的放下,一日一日过,一步一步行,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悦和必然的抵达,在于我们自己的修持。

        人生并非完美,我们每日德智兼修,就是在力求尽善尽美,在逐渐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明白人生和自我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要学会与人相处,人,要像骑手那样胆大而心细。一切痛苦源自我执,但无执并不是一下子能够做到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与训练。无执之人,不会有一定要放弃什么或战胜怎么的想法,他们能够与世间的一切和平相处。

         很多事物的存在是不是合理,都无须介怀,只有学会驾驭生活,才不会随波逐流。剔透的美玉,需要经过自然界长期而又持久的孕育,同样,只有被不断雕琢与磨练,心才会更加纯净。领悟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对待我们所受的苦,明白苦难存在的意义,从而不再自怜自卑,怨天尤人。

        驾驭自己,驾驭生活,即使面对病苦困苦,重重艰难,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前行,这如同鸟儿若不能牢牢控制翅膀,就飞不上高空。哪怕生活波涛汹涌,也应牢牢驾驭,满怀信心地走下去。真正掌握了,驾驭了,才会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就算置身风雨,内心也必是一片明媚,反之,就算晴空万里,内心也早就湿透了。面对名利加锁,我们更需要往远处看,看过山外的山,天外的天,就不会那么急功近利地抱定,功利之心,自己才能活得更加自在宽博。

        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后,人到中年就会看得更加通透,到了老年则应该看淡,看透。修行也是一样,是一条漫长的路,看无数的风景与景致,如对境偏执了一丁点,你就会停留在那了。

繁体原文:

看遠,看透,看淡

淡泊不仅是一種良好的心境,更是超脱塵世的豁達,是領悟人生,参透世界之後的一種從容,是辛苦修行之後的大悟,不以物喜。不以巳悲,可以讓我們不再虚偽,也不需要圓滑,還原一個真實的自我,達到平静宁和的境界,面对万事万物,坦然安詳,才不会被俗世繁华中的浮躁和紛扰所誘惑,才可以心境清明,不染尖塵。當我們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來戰勝而是用來相處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白,有些東西并不合理,但是必須相信,有些東西并不牢固,但是必須依靠。學会駕馭自己的生活,即使困难重重,也要滿怀信心地向前,不自持,不自卑,不抱怨,相爱的人,相爰而不相執,是內心真正的放下,一日一日过,一步一步行,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悅和必然的抵達,在於我們自己的修持。人生并非完美,我們每日德智兼修,就是在力求尽善尽美,在逐渐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明白人生和自我不是用來戰勝的,而是要學会与人相處,人,要像騎手那样胆大而心細。一切痛苦源自我執,但無執并不是一下子能夠做到的。需要經过長時間的修行与訓練。無執之人,不会有一定要放棄什麼或戰勝怎麼的想法,他們能夠与世間的一切和平相處。很多事物的存在是不是合理,都無須介怀,只有學会駕馭生活,才不会随波逐流。逷透的美玉,需要经过自然畀長期而又持久的孕育,同样,只有被不断雕琢与磨練,心才会更加純净。領悟到这一点,我們才能正确对待我們所受的苦,明白苦難存在的意義,從而不再自怜自卑,怨天尤人。駕馭自己,駕馭生活,即使面对病苦困苦,重重艰难,也要一步一個腳印地繼續前行,这如同鳥兒若不能牢牢控制翅膀,就飛不上高空。哪怕生活波涛汹涌,也應牢牢駕馭,滿怀信心地走下去。真正掌握了,駕馭了,才会有一顆强大的內心。就算置身風雨,內心也必是一片明媚,反之,就算晴空萬里,內心也早就湿透了。面对名利加鎖,我們更需要往遠处看,看过山外的山,天外的天,就不會那麼急功近利地抱定,功利之心,自己才能活得更加自在寬博。在经歷了歲月的洗禮之后,人到中年就會看得更加通透,到了老年则應該看淡,看透。修行也是一样,是一條漫長的路,看無數的風景与景致,如对境偏執了一丁点,你就会停留在那了。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善用每一天|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8)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 欣)

        善用每一天。
        谁知道我们这一生中还有多少时日,你的每一天怎样过,取决于你早晨起床时,第一件事是否下定正念的决心。双眼睁开时,马上觉醒,这便是一天的开始,也是正念的开始。
        明天是不存在的,唯有当下,如果未来不可得,过去也不可得,那我们还有什么呢?实际上只有一刹那的迅速,超越我们所能比拟。可是,借由善加利用每一刻,我们终将能够善用刹那间的觉醒,最后结成深度内观的果实。
        很多人一觉醒来,心都是混乱的,心不在焉的,不知每天应该怎样过。混乱、心不在焉是一种苦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不和谐的心之状态,用佛教四念处的修行来形容,就是失念。
        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的心,像一张被捏得乱七八糟的纸,是疲惫而难受的,失念的人心就是这样。以原始佛教的观点看来,所谓众生就是一群逃避当下的人,老是想办法把自己的心放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没在当下,所以人总是心不在焉。
        我们一切的意识活动,总是因情绪的缘故,在刹那刹那间改变。我们从自己的经验就可以得知,光从早上到中午,我们的情绪就变化了无数次,内心也随着起伏。总之,人总是努力逃离当下。
        真正四念处的修行,其实很简单而不复杂,你的每一天一觉醒来,觉察你的念头,你的第一念在当下,觉知触,觉知感受,心放在身的触受上,一起床不要让自己的心向外飘。
        对大多数人而言,清晨的时间通常是最佳的时刻,因为晚间睡眠时不像白天受到那么多念头的轰炸,因此,清晨时间会比较平静。如果我们能从打坐半个小时开始,然后再逐渐延长,直到整个小时为止,当然不用上班的例外,时间自已调整,每星期可以加时。
        我们必须具备足够的智慧,方能明白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当然初阶者对方法仍有迟疑,不知如何练习,但我们总要有好的开始。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今天能活着真好,心怀感恩能引导心进入一种较容易吸收的境界,并要善加利用你的每一天。一天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先坐下来禅坐,也可以是早一点起床。
        大多数人都死在床上,因为那是善终的地方,可是,却不是浪费时间的好地点。一旦我们过了青少年的岁月,就不需要这么长的睡眠时间了。我们的身体,我们认为属于我们的。
        不论是人或财物,一切皆为无常,我们须为自已所做的业负责。你无法预计你的修行会发展成什么。心有它自己的步伐和阶段,你必须让修行跟随着,和它们一致,那是你获得纯正结果的唯一方法,否则你不是放弃就是放逸。
        坚持来自于信念,智慧来自于正念。只有知道了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才能避免内心世界的膨胀和萎缩,才能得到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进一步提升。如果你说那是容易的,的确,那是容易的。如果你说那是困难的,的确,那是困难,完全取决于你。
        不管发生什么,重点是你正训练你的正念与身体同处,直到它强得足以超越疼痛的地步。当你打坐时,你必须阶段性的放下。修习之中,我们必须具备一个中立的感觉去对应一切的生起,就像看待演员每个时刻所扮演或出现的角色一样,我们必须像一位带着中立感觉的旁观者一般,保持觉知,无论念住何种姿势,我们必须细心地知道,每个当下,烦恼是否存在。这种对身心的清楚知道是正确的修习。
        所以,这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动作中,细心地观照每个当下的内观禅法,而证果是行住坐卧都有机会证得的。

繁体原文:
善用每一天
誰知道我們这一生中還有多少時日,你的每一天怎樣过,取决於你早晨起床時,第一件事就是下定正念的決心。雙眼睜開時,馬上覺醒,这便是一天的開始,也是正念的開始,明天是不存在的,唯有當下,如果未來不可得,过去也不可得,那我們還有什麼呢?實際上只有一刹那的迅速,超越我們所能比擬。可是,藉由善加利用每一刻,我們終將能夠善用有刹那間的覺醒,最後結成深度內觀的果實。很多人一覺醒來,心都是混乱的,心不在焉的,不知每天應該怎樣过,混乱,心不在焉是一種苦的心理狀態,也是一種不和諧的心之狀態,用佛教四念處的修行來形容,就是失念,處在这样一種狀態下的心,像一張被捏得乱七八糟的紙,是疲憊而難受的,失念的人心就是这样。以原始佛教的觀点看來,所謂衆生就是一群逃避當下的人,老是想辨法把自己的心放到另一個地方去,而沒在當下,所以人总是心不在焉,我們一切的意識活動,总是因情緒的缘故,在刹那刹那間改變。我們從自巳的經驗就可以得知,光從早上到中午,我們的情緒就变化了無数次,而內心也隨著起伏。总之,人总是努力逃离當下,故真正四念處的修行,其實很簡單而不複雜,你的每一天一覺醒來,覺察你的念頭,你的第一念在當下,覺知觸,覺知感受,心放在身的觸受上,一起床不要給自巳的心向外飘。对大多数人而言,清晨的時間通常是最佳的時刻,因為晚間睡眠時比較不像白天受到那麼多念頭的轟炸,因此,清晨時間会比較平静。如果我們能從打坐半個小時開始,然後,再逐漸延長,直到整個小時為止,當然不用上班的例外,時間自已調,每星期可以加時。我們必須具備足夠的智慧,方能明白如何實現这個目標,當然初階者对方法仍有遲疑,不知如何練習,但我們总要有好的開始,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今天能活著真好,心懷感恩能引導心進入一種較容易吸收的境界,並要善加利用你的每一天,一天的開始,第一件事就是先坐下来禅坐,也或許是早一点起床。大多數人都死在床上,因為那是善終的地方,可是,郤不是浪費時間的好地点。一旦我們过了青少年的歲月,就不需要这麼長的睡眠時間了。我們的身體,我們認為屬於我們的,不論是人或財物,一切皆為無常,我們須為自已所做的業負責。你無法預計你的修行会發展成怎麼。心有它自己的步伐和階段,你必須讓修行跟随著,和它們一致,那是你獲得純正結果的唯一方法,否則你不是放棄就是放逸,堅持來自於信念,智慧來自於正念。只有知道了自身的長處与不足,才能避免內心世界的膨脹和萎縮,才能得到心灵的充實和精神的進一步提升。如果你說那是容易的,的確,那是容易的,如果你說那是困難的,那是困難,完全取决於你。不管發生怎麼,因為重点是你正訓練你的正念与身體同處,直到它強得足以超越疼痛的地步。當你打坐時,你必須階段性的放下。修習之中,我們必須具備一個中立的感覺去对應一切的生起,就像看待演員每個時刻所扮演或出現的角色一样,我們必須像一位带著中立感覺的旁觀者一般,保持覺知,無論念住何種姿勢,我們必須細心地知道,每個當下,煩惱是否存在。这種对身心的清楚知道是正确的修習。所以,这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動作中,細心地觀照,每個當下的內觀禅法,而証果是行住坐卧都有机会証得的。
注:简体版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转妄念为增长缘|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29)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 觀)

第一条

转妄念为增长缘。

烦恼与妄念一直跟我们一起流转,不可能避开它们。但是,它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其实,若能将它们转化成无贪、无嗔、无痴,就变成菩提了,这即是善心所法。

贪、嗔、痴等烦恼都会在妄念中出现,如果不懂得如何处理的话,可以暂时放下,不要理它。例:在禅修时,由它过,这是修“止”的方法。但这些妄念还是起伏不停,川流不息。

当我们在打坐时,我们只放下一些比较粗的妄念,如果定力不够,心会很散乱,就坐不住想放弃了。但如果每天能打坐用对方法,能够放松自己的身心,让心净化一丁点,让白天一些比较粗重的妄念疏通掉,它们便不会累积。如果每天都能够把当天所面对的种种压力、问题,通过打坐清理掉一部分的话,就不会把它们带到睡眠中,也就不会累积成第二天的毒素,心就比较清净,宽容度也会比较大。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不断地累积问题,从小妄念到很粗的妄念,这个根,若让它一直往下深植,一旦攀住了心,要清理就困难了,用止观的方法,一点一滴的净化掉它们。

在用功的过程中,当心调得比较细时,会看到细的烦恼,它虽然细,却很有力量,因为黏得比较深,攀得比较紧,所以有时一些比较粗的妄念过了之后,深细的妄念就会出现。它的干扰力量强大,即使不理它,继续用功,它仍不时会跑出来,我们只是暂时避开它,并没有真正把这个动力断掉,这时该怎么办呢?继续打坐,尽量回到方法,用心,一心一意专注在观呼吸上,如果是在感受上的话,身体坐紧些,将专注力放在强烈的所缘上,渐渐地妄念会减少,当然这些都是攀得比较深的妄念,而妄念里都有贪嗔,不善念的多,而我们只是清理它的枝叶,树干可能也弄掉一点,可是根还在,过了一段时间又会现前,继续干扰。因此,必须用内观的方法,以智慧从根断除,这就需要长期用功才行,这也是为什么每天要坐禅的原因了,每天净化一点点,日子有功,长期累积的杂染,不会变成性格,坏习惯而障碍你的心了。

在修行道路上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为行者带来轻安、喜悦、理解与彻见的能力,心中的障碍是造成我们不知道何者为重要,何者为不重要的原因。障碍愈深,则心的训练愈少,也因此障碍的累积更加沉重。所以修行和训练是唯一的解脱之道。佛陀所有的教诲皆以反省为基础。导致良知的心声消失不在,危险就会产生,正念是需要相续不断的,不能一曝十寒。定力也要刹那刹那的持续,你的正念才能持续。

 

繁体原文:

第一条

轉妄念為增長緣

煩惱与妄念一直跟我們一起流轉,不可能避開它們。但是,它們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其實若能將它們轉化成無貪,無嗔,無痴,就变成菩提了,这即是善心所法。貪嗔痴等煩惱都会在妄念中出現,如果不懂得如何處理的話,可以暫時放下,不要理它,例在禅修時,由它过,这是修止的方法。但这些妄念還是出过不停,川流不息,當我們在打坐時,我們只放下一些比較粗的妄念,如果定力不够,心会很散乱,就坐不住想放棄了。但如果每天能打坐用方法,这好比說,假如我們每天能夠放鬆自巳的身心,給心净化一丁点,讓白天一些比較粗重的妄念疏通掉,它們便不会累積。如果每天都能夠把當天所面对的種種壓力,問題,通过打坐清理掉一部分的話,就不会把它們带到睡眠中,也就不会累積成第二天的毒素,心就比較清净,空間也会比較大。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不断地累積問題,從小妄念到很粗的妄念,这個根,若讓它一直往下深植,一旦攀住了心,要清理就困難了,用止觀的方法,一点一滴的净化掉它們。在用功的过程中,當心調得比較细時,会看到細的煩惱,它虽然細,郤很有力量,因為黏得比較深,攀得比較緊,所以有時一些比較粗的妄念过了之後,深細的妄念就会出現。它的干擾力量强大,即使不理它,繼續用功,它仍不時会跑出來,我們只是暫時避開它,並没有真正把这個動力断掉,这時該怎麼辨呢?繼續打坐,盡量回到方法,用心,一心一意專注在觀呼吸上,如果是在感受上的話,身体坐緊些,將專注力放在強烈的所缘上,漸漸地妄念会减少,當然这些都是攀得比較深的妄念,而妄念里都有貪嗔,不善念的多,而我們只是清理它的枝葉,树幹可能也弄掉一点,可是根還在,过了一段時間又会現前,繼續干擾。因此,必須用內觀的方法,以智慧從根断除,这就需要長期用功才行,这也是為什麼每天要坐禅的原因了,每天净化一点点,日子有功,長期累積的雜染,会变成性格,壞習慣而障礙你的心了。在修行的道路上的每一個階段,都会為行者带來了輕安,喜悅,理解与徹見的能力,心中的障礙是造成我們不知道何者為重要,何者為不重要的原因。障礙愈深,則心的訓練愈少,也因此障礙的累積更加沉重。所以修行和訓練是唯一的解脱之道。佛陀所有的教誨皆以反省為基礎。導致良知的心声消失不再,危險就会產生,正念是須要相續不断的,不能一曝十寒。定力也要刹那刹那的持續,你的正念才能持續。


注:简体版使用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禅修与禅那|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30)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欣)

        禅修与禅那。

        达到禅那之所以不可欠缺,甚至可说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唯有善加训练使心能稳定地专注,才有足够的力量能彻见生活中的妄见,进而明了藏于其中的绝对真理。

        禅修方法有很多种,除非我们能找到属于自已的禅观之道,否则它将永远是件碰碰运气的事,有时心想做这,有时想做那。继续看进去吧,专注你的正念在呼吸上,止观的平衡方法能增加我们专注的能力,我们应该有能力找出最重要的部分,进而在禅坐中,能反复不断地运用。

        在心理上,则是仰赖过去禅修经验的累积。在生理上,不应吃太饱,能找个安静、清洁的地方轻松地安坐。而那些我们发现有助益的,或自己经验过的,都必须加以利用。一旦找到自己的道之后,我们就不会再迷失于内心黑暗、曲折的深处,而能够直接趋向不同的禅那境界,那真是一种无上的财宝。

        当我们的内心都一致,唯有业的不同时,就很容易能看见每一颗心都同步趋向更辽阔而清净的道上。你会有一刻无我的体验,从而进入光明的内心世界。从那一刻起,我们的心都将拥有一致的体验。但是,我们对这些经验理解和评估的如何,又是取决于我们自己了,未有禅那体验的人与拥有体验的行者,至于从它们那儿能获得多少智慧,就完全在于我们的辨别力和洞察力了。例:我们对喜悦感的无常感到懊恼,就表示我们无法接受无常的真谛,依然视无常为一种不幸的事,盼望能忘却它。这并不明智,而是世俗的反应。这么一来的话,禅修便无法导致内观智慧。

        平静与详和是直觉智慧生起的必要条件和善巧之法,能示现我们世间一切皆是无自性的。我们的感觉是跟着这个我们不再认同的身体在改变,这时候,我们便能够放下生理的感受,一旦经验过生理的轻安之感后,情绪所产生的反应也会是轻安的,这也是当打完坐之后,会发现不安的情绪会消失,身心都会放松的原因,这也是禅那的体验。

        只要我们稳定的修行下去,就能够任凭我们所愿地安住于这种轻安的感觉里当禅坐中达到这个境地时,会获得一种无比的自信。有时,当你经验过强烈痛受,而痛受突然消失时,也会出现轻安和喜悦的状态,因为,我们已从自身的经验中得知,整顿好你的心,致使它能够以自身为依止。从此不再依赖他人,而是你的个人禅修。这是世间法中找不到的独立和安定的感觉。而你无须对这修行感到疑惑,因为在修行上你需要开展的一切美德早已呈现在你的内心了,所有形态的善与恶都呈现在你的内心,你早已知道哪一条路是好的,哪一条路是不好的,一切你所需做的只是训练你的心去掌握好的路,你的心得到了保护和庇佑。

        在你的正念变得越来越圆满时,这出世间的智慧便会从你的正念力量中生起。禅那就像心中的珍宝,心量、道德在禅坐上丰富起来吧。无论你失去什么,就让它失去,但千万别失去了心,内心富足才是你真正的宝藏。

繁体原文:
禅修与禅那
達到禅那之所以不可欠缺,甚至可說是最重要的原因,實在是因為,唯有善加訓練使心能穩定地專注,才有足夠的力量能徹見生活中的妄見,進而明瞭藏於其中的絕对真理。禅修方法有很多種,除非我們能找到屬於自已的禅觀之道,否則它將永遠是件碰碰運氣的事,有時心想做这,有時想做那,繼續看進去吧,專注你的正念在呼吸上,止觀的平衡方法能增加我們專注的能力,我們應該有能力找出最重要的部分,進而在禅坐中,能反覆不断地運用。在心理上,則是仰賴过去禅修經驗的累積,在生理上,不應吃太飽,能找個安静清潔的地方輕鬆地安坐。而那些我們發現有助益的,或自巳經驗过的,都必須加以利用。一旦找到自巳的道之後,我們就不会再迷失於內心黑暗,曲折的深處,而能夠直接趨向不同的禅那境界,那真是一種無上的財宝。當我們的內心都一致時,唯有業的不同時,就很容易能看見每一顆心都同步趨"向更遼闊而清净的道上。你会有一刻無我的体驗,而進入光明的內心世界。從那一刻起,我們的心都將拥有一致的体驗。但是,我們对这些經驗理解和評估的如何,又是取決於我們自巳了,未有禅那体驗的人与拥有体驗的行者,至於從它們那兒能獲得多少智慧,就完全在於我們的辨别力和洞察力了。例,我們对喜悅感的無常感到懊惱,就表示我們無法接受無常的真谛,依然視無常為一種不幸的事,而盼望能忘郤它。这並不明智,而是世俗的反應。这麽一來的話,禅修便無法導致內觀智慧。平静与詳和是直覺智慧生起的必要條件和善巧之法,能示現我們世間一切皆是"無自性的。我們的感覺是跟著这個我們不再認同的身體在改變,这時候,我們便能夠放下生理的感受,一旦經驗过生理的輕安之感後,情緒所產生的反應也会是輕安的,这也是當打完坐之後,会發現不安的情緒会消失,身心都会放鬆的原因,这也是禅那的体驗。只要我們穩定的修行下去,就能夠任憑我們所願地安住於这種輕安的感覺裡。當禅坐中達到这個境地時,会獲得一種無比的自信。有時,當你经驗过強烈痛受,而痛受特然消失時,也会出現輕安和喜悅的狀態,因為,我們已從自身的經驗中得知,整頓好你的心,致使它能夠以自身為依止。從此不再依賴他人,而是你的個人禅修。这是世間法中找不到的獨立和安定的感覺。而你無須对这修行感到疑惑,因為在修行上你須要開展的一切美德早巳呈現在你的內心了,所有形態的善与惡都呈現在你的內心,你早巳知道那一條路是好的,那一條路是不好的,一切你所須做的只是训練你的心去掌握好的路,你的心得到了保護和庇佑。在你的正念变得越來越圓滿時,这出世間的智慧便会從你的正念力量中生起。禅那就像心中的珍宝,心量,道德和禅坐上豐富起来吧。無論你失去什麼,就讓它失去,但千萬別失去了心,內心富足才是你真正的宝藏。

 

注:简体版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